
胡豫教授(左二)查房。
静脉血栓被形容为“隐蔽的杀手”,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血栓”作为特殊致死病因纳入全球研究课题。围绕静脉血栓防治,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胡豫教授团队持续25年开展多项研究,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静脉血栓病例标本库,发现了中国人易发静脉血栓的基因突变点位,揭秘了中国人静脉血栓遗传学规律,推动了中国静脉血栓的精准诊疗。
医生要如何立足临床,找到适合中国患者的解决方案?近日,胡豫教授做客长江日报《我的大咖朋友》特辑《大城大医》,为读者讲述破解中国人血液病密码背后的故事。
建立属于中国的标本库
发现中国人静脉血栓的遗传规律
“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没有积累,中国人自己的指南也没有形成,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也要改变。”在《我的大咖朋友》的录制现场,胡豫谈到了他的从医信念。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他在进入血液学领域之初,就树立了目标:无论是做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要立足于中国患者的疾病谱,解决机制问题。
20多年前,一位经两次手术后仍然复发的血栓病患者来到协和医院血液科求医。胡豫和同事们给患者做了一次检测,发现他的抗凝血酶指标不足正常人的四分之一,进一步的检测显示,患者有先天性基因缺陷,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胡豫发现欧洲的一项研究指出:“欧洲人形成血栓有大约30%的病例可以归结到同一个蛋白的缺陷。”
这项研究是否也适用于中国人呢?胡豫当即收集了武汉协和血研所100多份标本送往欧洲检测。但检测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带去的100多份标本中,竟没有一例出现欧洲血栓患者的遗传变异。
“这说明欧洲发现的遗传变异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肯定有自己的遗传变异。”胡豫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25年的基因遗传学的基础研究。他们将血栓病例标本的收集范围扩大,从血液科到其他科室,再和全国各地的医院进行合作收集。10例、100例、1000例、10000例……在海量的研究之后,胡豫和团队发现了三个抗凝蛋白的基因突变,由这些基因突变导致的静脉血栓,在中国的静脉血栓病例中占了70%以上。
这也是血液学研究者在医学上首次系统揭示中国人静脉血栓遗传学特点和危险因素,这项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国际静脉血栓遗传学的共识。之后,胡豫和团队原创建立的血栓病早期诊断体系,开启了中国人血栓疾病防治的新篇章。
静脉血栓分子诊断体系有助于医生识别高危人群,预防肺栓塞等严重疾病的发生。最近五年,实验室已累计检测全国两万两千多个血液标本,为六千六百多人明确了诊断携带静脉血栓致病基因。如今,武汉协和医院重点科室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预防率控制在98%以上。近5年,医院住院患者栓塞症发生率约0.8‰,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肺栓塞病死率由5.5%降到2.7%;静脉血栓的5年累积复发率由26%降至6%以下。
研发纳米载药系统
探索靶向治疗血栓新路径
那么,这个遗传规律如何应用于临床诊疗呢?对于病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有遗传因素起作用,抗凝疗程就完全不一样,需要终身治疗,因为遗传因素是不会被轻易消除的。”胡豫解释道,另外,这个人有遗传因素,抗凝血酶的点突变,用肝素效果是不好的,所以识别出这部分病人后,可以用其他抗凝剂。
目前,胡豫带领团队正在利用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靶向治疗遗传性静脉血栓的相关探索。靶向治疗的第一步是找准“靶点”。经过研究,团队成功锁定了“靶点”——组织因子。组织因子会暴露在血栓形成的局部,把药物送到组织因子形成的位置,理论上就能在局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放大。
接下来,团队又借助纳米技术,研发了输送药物的载体。纳米材料里面包裹的是能阻断组织因子活性的药,表面则用肽进行装饰。由此,可将抑制组织因子表达的药物运送到有血栓形成的局部,通过控制组织因子的表达,控制血栓的形成。
这一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血栓干预新策略,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开发下一代抗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除探索靶向治疗外,胡豫在国际首次探索静脉血栓基因治疗,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致病突变。成果引发国际重大关注,被誉为“有望根治遗传性静脉血栓”。此外,胡豫和团队还自主研发出诊断正确率高、特异性强的静脉血栓分子诊断芯片,目前正进一步优化为国人首个静脉血栓快速诊断试剂盒,用于筛查高危人群、制定抗凝策略,指导静脉血栓精准防治。
推出更多“中国方案”
为世界血液学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
对于血栓病的研究,胡豫教授团队的贡献不仅于此。他们还对另外一种血栓病,微血管血栓形成(DIC)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DIC诊断积分法,跟国外标准相比,该病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都提高了10%以上。
“作为医生,只有立足临床,研究中国患者的疾病谱,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患者的解决方案。”胡豫认为,我国血液学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既要借鉴国外,但又不能止步于国外,既要学习传承,又不能拘泥于原有方法。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武汉协和医院血研所梅恒教授团队研发了全球第一个双靶点细胞治疗药物。2019年,在第61届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上,他们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斩获“学会最佳”(Best of ASH)。
据了解,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目前已经跻身为国内一流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是(国内)最大的医疗研究机构,该所的很多创新型研究,有些已经跟国际上并跑,部分将实现领跑。
不过,胡豫认为,这些研究都是点的突破,还没有达到面的扩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不管是血栓性疾病、淋巴瘤,还是其他血液病,仍然还有很多未知领域在等待医学科技工作者探索。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要被外界干扰,坚定信念,坚持不懈,不要被失败和挫折击倒。”
现在,胡豫已经接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对他来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是压力,也是动力。胡豫表示,医学研究的根本,是为了挽救无数患者的生命。分会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为世界血液学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推出更多“中国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让健康中国的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文/记者王恺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