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能人的“红话筒”讲身边事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29日

    倾听民意,建设生态科普长廊。

    老党员讲党史。

    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道姑李路社区党委书记 乐胜利

    【案例背景】

    为打破“我说你听”单向宣讲方式的局限,姑李路社区聚焦小区“能人”效应,整合成立“红话筒”志愿宣讲队伍,充分用好社区文化阵地,精心策划互动性强、有感染力、重内化的“沉浸式”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治理办法】

    主体亲民化:凝聚能人队伍,激活基层宣讲活力

    整合小区内群众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热心公益或具备专业特长(如文艺、技术、历史)的居民“能人”及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资源,成功组建源于群众、扎根群众的“红话筒”志愿宣讲队,将“外来专家讲”转变为“身边能人讲”,显著提升宣讲的亲切度、可信度与接受度。截至目前,队伍已吸纳尹国申(退休老干部)、黄秀云等16名宣讲员,累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等主题宣讲30余场,覆盖群众1500余人次。

    空间场景化:深耕文化阵地,构筑党群沉浸空间

    姑李路社区深耕已有阵地资源,将小区内2处红色驿站、2个居民活动室、1个社区图书馆、4个文化小广场,精心打造成宣讲主阵地。在龙竹苑小区架空层红色驿站,社区精心设计党史主题展牌,融入社区文艺团队风采展示墙与居民笑脸墙,营造富有温度与生活气息的宣讲场景。特别打造“时光的印记 百姓故事”专题文化阵地,生动展现党的理论与伟大实践成果的内在联系,让理论宣讲走出会议室、融入实景场,以可触可感的具象场景奠定沉浸式体验的坚实基础。

    形式互动化:精研内容形式,打造多元体验场景

    姑李路社区精心策划宣讲活动,增强互动性与感染力,多元载体激发居民主动参与。一方面,广泛运用问答、讨论、角色扮演、社区议事等互动形式,引导居民深度思考;另一方面,精心组织由老党员、先进模范、社区“能人”现身说法,结合主讲人亲身经历讲述身边巨变与感人故事,以微视角映照大主题。同时,大力支持群众文艺创作,鼓励编排快板、小品、情景剧、诗歌朗诵、歌曲等节目。如居民雷文静创作反映社区新貌的快板作品《快板声声颂党恩》,经辖区文艺团队编排搬上舞台,成功转化为生动的“行走党课”。社区还积极引导居民围绕宣讲主题创作绘画、手工艺品等,强化认知认同。通过对话式、叙事式、艺术式、共创式互动载体,让党的创新理论可感可观、可听可触、可参与共鸣,有力促进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入脑润心。

    内容情感化:聚焦需求共鸣,精准供给强化认同

    姑李路社区锚定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目标,推行通俗化、本地化语言表达,植入情感共鸣点,以共情促深化认知、以场景触发价值认同。通过建立“反馈交流—实践转化—问题解决”的动态评估机制,推动理论内化为治理智慧与行动自觉,精准对接居民生活需求,聚焦社会热点难点,转化理论为可知可感的现实议题,成功引导群众在小区修建智能化电动车停车棚,将荒地共治升级成共享花园。通过精准供给、情感赋能、实践转化三维发力,彻底破除“口号式宣讲”,实现理论从入耳到入心、从认同到践行的深度跃升。

    【成效与启示】

    “红话筒”志愿宣讲队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模式开展活动,推动理论传播实现“单向输出→情感共鸣”转型。

    实景课堂重构认知新路径。整合9处社区文化阵地,打造“一场景一主题” 沉浸空间,以可触可感场景构建“历史—理论—实践”认知闭环。

    多元交互催生共治热情。通过“对话式议事、叙事式讲述、艺术式展演、共创式提案”四维互动,激发居民创作12部原创作品,推动形成共建共享花园等6个治理项目,让“认知→认同→践行”转化链全面贯通。

    通讯员雷文静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