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汉兴街道常四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维利

“只要群众需要,我永远是一个兵”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31日

    刘维利(右一)和工作人员一起清理社区树木。

    在江汉区汉兴街道常四社区,居民们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时而带领志愿者清理卫生死角,时而调解邻里纠纷,时而在夜市巡查安全隐患。他就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维利,一名退役老兵,一位扎根基层25年的社区“当家人”。从军营到社区,他始终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敢打硬仗的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军旅淬炼:从优秀士兵到社区先锋

    1987年,18岁的刘维利怀揣报国梦想参军入伍,在沿海地区守护着祖国疆土。在部队的7年里,他刻苦训练,多次参与重大任务,荣获团体嘉奖。军营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务实的作风。1994年退役后,他尝试创业并小有成就,但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家乡的牵挂。2000年,他毅然放弃经商机会,扎根社区成为一名普通工作者。如今担任常四社区党委书记的刘维利说:“部队教会我,真正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

    初到社区,刘维利发现老旧小区矛盾多、管理难。他将军营管理经验融入基层工作:制定党员责任区制度,推行“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法,带领同事挨家挨户走访,梳理出环境脏乱、治安薄弱等12项痛点。他常说:“社区就像一个小军营,需要纪律,更需要凝聚力。”为此,他狠抓党委班子建设,推行“党员亮身份”制度,要求社区工作者“有困难不要怕,随时给我打电话”,并组建六支特色党员志愿服务队,将社区治理的“独角戏”变为党群共建的“大合唱”。

    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堡垒”聚民心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把党组织建成坚强堡垒。”刘维利狠抓班子建设,创新推出“党员先锋”机制。

    设立“六支服务队”精准发力:组建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帮办代办、矛盾调解、邻里互助、应急抢险等6支志愿队。2021年暴雨夜,应急队3小时转移被困群众23人。“党员帮办”服务队常年关爱空巢老人,定期看望。如家中出现下水堵塞、漏水,家电更换等,“帮办”人员当天上门进行解决。

    2019年,社区还成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这为社区又增添了新的更有力的治理力量。这些退役军人不仅常年进行治安巡逻,还带动200余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如今,社区群众满意度连续5年达95%以上,“有困难找党员”已成为居民口头禅。

    治理创新:用“绣花功夫”破难题

    常四社区夜市曾因占道、噪声投诉不断。刘维利带队调研后推出“疏堵结合、管服并重”方案:联合城管划定固定摊位,统一配备消防器材;成立夜市联盟,评选“文明商户”;安装智能监控,组建“商户+志愿者”巡查队。改造后,夜市年营收增长40%,带动就业500余人。

    军人出身的刘维利对安全尤为重视。他推动“三防融合”:组建“老兵巡逻队”,与派出所联动执勤;布设高清摄像头,实现“10分钟快速响应”;开设反诈课堂,成功阻止多起电信诈骗。近年来,社区刑事警情同比逐年下降。

    危难关头: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2021年夏天,武汉遭遇特大暴雨,社区多处出现积水现象。刘维利带领党员、退伍老兵连续奋战数小时,带头跳进积水中疏通管道,积水退后组织消杀,保障了数百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种冲锋在前的精神,正是军人品质的延续。刘维利曾说:“退役只是战场的转移,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永远不变。”

    初心如磐:永葆军人本色的“答卷人”

    25年来,刘维利始终保持着军人作息习惯。他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

    从保家卫国到服务邻里,刘维利把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刻进了社区治理的点点滴滴。他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诠释着“脱下军装仍是兵”的赤子情怀,更见证着新时代退役军人在基层舞台上的无限可能。正如他常说的:“只要群众需要,我永远是一个‘兵’!”

    在基层治理的“新战场”上,无数像刘维利这样的退役军人正以忠诚与奉献,续写着“退伍不褪色”的动人篇章。他们用军人的担当和情怀,点亮了社区的每一盏灯,温暖了每一个居民的心。

    撰文/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