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 奉献显担当

——记汉阳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先锋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31日

    戎耀江城志愿者们化身宣传员,提醒过往居民提高防范意识、注意引导青少年防溺水,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讲解长江保护的重要性,传递着守护碧水蓝天的坚定信念。

    周重书(右二)和小区志愿服务队凝聚成18支各具专长的“义匠服务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在武汉市汉阳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红马甲”:他们曾是保家卫国的军人,如今是服务社区的先锋;他们平均年龄已逾花甲,却依然以军人的姿态守护着家园的安宁与美好。值此“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最可爱的人”,聆听他们“退役不褪色”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墨水湖畔的“银发哨兵”:

    兵哥哥志愿服务队的坚守与传承

    在琴断口街道十里景秀社区的墨水湖畔,每天清晨都能见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精神矍铄的老兵。他们是“兵哥哥志愿服务队”,平均年龄60岁,队长雷德明更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兵。

    三年来,这支队伍常态化巡湖300余次,刊发整改《简报》132期,清理绿道垃圾、监测水质、劝导不文明行为……他们的坚守让墨水湖重现“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

    在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推动下,队伍通过表彰先进、招募新人,吸引了更多退役军人加入。如今,“兵哥哥”已成为汉阳区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带动千余名居民穿上红马甲,共同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  

    “周百通”的三十年为民路:

    一名退伍老兵的初心答卷

    在琴断口街道七里一村社区,居民们总说:“有困难,找‘周百通’!”这位被亲切称为“傻子周”的七里小区党支部书记周重书,是一名退伍30年的老兵。从军营到工厂再到社区,他始终保持着军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七里小区是40多年的老旧小区,设施老化,问题频发。周重书自费购买工具和书籍,自学维修技术,30年来累计疏通水管、修理楼道灯、修复公共座椅超2万次。他的“百宝箱”里装的不只是工具,更是一颗“群众事无小事”的赤子之心。

    瘫痪在床6年的苏婆婆,曾因周重书每日上门按摩、清理大小便而重展笑颜;高温天气陈爹爹家半夜停电,周重书凌晨2点赶来修电路令陈爹爹感动落泪……周重书的手机号成了老人们的“24小时热线”。

    在周重书的带动下,七里小区诞生了18支“义匠服务队”——“红喇叭”巡逻、“红手套”环保、“红牛”维修……这支队伍累计开展大型服务活动42场,实现群众微心愿300余个,成为武汉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标杆。  

    长江岸线的“戎耀卫士”:

    退役军人守护母亲河的生态使命

    鹦鹉街道杨泗社区的“戎耀江城”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由10名退伍军人组成。他们以“保护长江、服务社区”为己任,用军人特有的严谨与坚韧,织就了一张长江生态保护的“安全网”。 

    汛期,每日多次巡堤,排查裂缝、滑坡隐患。节假日,高频清理岸线垃圾,宣传环保理念。日常,劝导钓鱼居民遵守“一人一杆”规定,守护水生生态。

    队伍建立“巡查—上报—联动—反馈”闭环机制,成功处置溺水救援等突发事件20余起。与长江救援队定期开展消防、落水营救演练,锻造出一支“拉得出、顶得上”的应急尖兵。

    2024年春节,武汉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队员们连夜铲除社区主干道积雪,为独居老人修缮房屋,用行动践行“退伍不褪色”的承诺。  

    从“兵哥哥”的湖畔坚守,到“周百通”的万家灯火,再到“戎耀江城”的长江哨位,汉阳区的退役军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延续着军人的使命。他们证明了:军人本色不在于是否穿着军装,而在于是否始终心怀家国、肩扛责任。

    我们即将迎来属于军人的节日,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汉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供稿 撰文/温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