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顺老兵志愿服务团入选“戎耀家园 暖心邻里”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全国项目。3月3日,东西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向这支优秀的团队授旗。

天顺老兵志愿服务团的老兵志愿者们为居民义务理发。

天顺老兵志愿服务团的志愿者们集体宣读《2025年中国志愿者宣誓誓词》。
在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碧海社区,有一支身着“志愿红”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兵,有朝气蓬勃的青年,甚至还有稚气未脱的孩童。这支由社区引导,退役军人刘天顺发起的志愿服务团队,用五年时间从几十人的小队伍发展为超千人的志愿服务组织,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从“雷锋中学”走出的模范标兵
“我这一生,都在努力成为雷锋同志那样的人。”今年71岁的刘天顺,谈起初心时目光炯炯。这位与雷锋精神有着特殊缘分的老人,学生时代就读于武汉市雷锋中学,青年时期入伍参军,在部队荣获学雷锋标兵称号,转业后成为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又带领千余名志愿者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连续三年春节,他都在社区坚守。当发现独居老人吃饭难时,他自费购买食材送上门;在雨雪冰冻极端天气中,他每天清晨5时驾驶新能源汽车,往返武汉三镇接送环卫工人,直到车辆电量耗尽。
“一个人红红一点,大家红红一片。”怀着这样的信念,2021年4月,在金银湖街道党工委及碧海社区党委支持下,“天顺老兵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团队以“三个服务”为宗旨——服务社区、服务老兵、服务居民,构建起包含9大类服务的完善架构:为老服务部每月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培根护苗部结对帮扶山区儿童;应急救援部参与河南水灾救援;消防安全部定期开展社区巡查……86岁的老兵坚持参与巡逻,5岁的小朋友跟着爷爷奶奶捡拾垃圾学着爱护环境,还到青山区看望慰问老党员。
数字背后的为民情怀
翻开团队的“爱心账本”,一组数据令人动容:刘天顺个人累计捐赠51万元,其中15万元轿车赠予农民工修理厂,市中心房产无偿提供给困难人员居住10个月;团队累计帮扶金额达52.8万元,服务群众32.6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103万小时。他们的足迹从碧海社区延伸到全国——青海地震捐款捐物、河南水灾一线救援、福建泰宁结对助学……2024年团队入选“戎耀家园 暖心邻里”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全国项目。
荣誉墙上,奖牌熠熠生辉: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英雄城市 先锋有我”先进团队,刘天顺更荣获“武汉楷模”“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但比奖牌更珍贵的是群众口碑——居民们称他是“不带薪的社区主任”,孩子们亲切地叫他“雷锋爷爷”。
薪火相传的“志愿红”精神
清晨的碧海社区,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身着红马甲的老兵们带领居民修剪绿植;放学时分,“护苗小队”在校门口维持秩序;夜幕降临,应急巡逻队的电筒光划破黑暗……这支队伍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治模式,探索出“老兵抱团养老+社区互助”的新路径。
“当年保家卫国,如今服务邻里,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刘天顺常这样鼓励队员。团队中112名退役军人将部队作风带入志愿服务:消防安全部的“军事化排查”,应急救援部的“战备级响应”,都彰显着军人本色。而更多普通居民的加入,则让这份“军魂”转化为社区治理的澎湃动力。
从保家卫国的“绿军装”到服务群众的“志愿红”,刘天顺和队友们用行动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正如团队宣言所说:“我们可能不是星火,但愿意做传递火种的柴薪;我们或许不算英雄,但始终是守护家园的哨兵。”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这抹跃动的“志愿红”正绽放出愈加绚丽的光彩。
撰文/薛晖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