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超同参加龙王尖植树节活动的小志愿者交流。

凤凰寨村为经济困难户提供蜜蜂蜂源,邀请市农科院给予技术指导。图为龚志军(左一)联系走访养蜂专业户。

周建文(右一)在协调居民场地纠纷。
在黄陂区这片热土上,有一群人——他们虽已脱下军装,却从未卸下军人的担当;他们告别军营生活,却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
张超、龚志军、周建文……这些闪光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共同的身份标识——退役军人。他们将军旅生涯锻造的忠诚品质、优良的作风和奉献的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在黄陂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退役不褪色”的新时代赞歌。
“若有战,召必回”
军人本色在公益服务中闪耀
走进黄陂区公益超人爱心协会的办公室,创始人张超的电脑里,保存着十年间数千张志愿服务照片——从最初几个人的QQ群爱心小分队,到如今拥有3000名志愿者的5A级社会组织,这位退役军人用十年光阴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在部队时,我们随时准备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退役后,这种信念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张超常这样说。2014年公益协会初创时,他就将部队的组织管理模式引入公益领域:每月固定志愿服务主题如同部队的“训练计划”,河南防汛抗洪救援中的快速反应体现“应急作战”水平。特别令人动容的是,每次志愿活动中,公益超人爱心协会会员们都会不自觉地站成整齐队列,搬运物资时自发形成高效“流水线”——这些刻在骨子里的纪律性,让爱心协会成为武汉公益界公认的“铁军”。
2016年协会党支部成立后,张超担任党支部书记,他创新性地将红色教育融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重走洪湖瞿家湾、鄂豫皖苏区等革命圣地,连续六年关怀“感动中国”人物马旭夫妇。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让“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精神薪火相传。如今,协会累计开展活动1200余场,服务群众超过10万人次,那些福利院老人抚摸新棉被的笑容、留守儿童收到书包时的欢呼、受灾群众接过物资时湿润的眼眶,构成了张超最珍视的“荣誉勋章”。
“乡村振兴是我的新战场”
退役军人带领乡亲闯出致富路
凤凰寨村的清晨,茶香氤氲。村党支部书记龚志军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生态茶园查看茶叶长势。谁能想到,这个拥有六大支柱产业的省级文明村,五年前还是矛盾频发的贫困村。“部队教会我,越是艰难越要向前。”这位曾获“优秀侦察兵”称号的退役军人,打赢了乡村振兴的“攻坚战”。
2018年,龚志军放弃蒸蒸日上的城市事业回乡任职,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党组织建设。“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他借鉴部队管理模式,将全村党员按特长分为六个功能党小组,“有困难不要怕,随时给我打电话。”村民至今记得,为开垦荒废30年的土地种植油茶,龚志军带头抡起锄头,手上磨出血泡也不停歇;为引进黄鹤楼茶叶公司,他连续三个月奔波协调,用诚意打动投资方。如今,160亩油茶林、300亩生态茶园、稻虾套养基地相继建成,村集体年收入突破80万元。
更可贵的是,龚志军把军人的战略思维用在产业发展上。他提出“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打造“凤凰寨农庄”和“凤栖水寨”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民宿和特色水果采摘。去年村里举办的“荷花文化节”,吸引数万游客,带动农产品销售80余万元。站在村口观景台俯瞰连片茶园,龚志军说:“带领乡亲们致富,就像当年完成侦察任务一样,必须胆大心细、敢闯敢拼。”
“小巷经理”的治理智慧
把军营作风转化为社区温情
潘家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柜子里,周建文珍藏着一本泛黄的退伍证。从1987年入伍到1990年退役,三年军旅生涯塑造了他雷厉风行、迎难而上的品格。“部队教会我,只要穿过军装,一辈子都是人民的兵。”这位社区书记将军队管理智慧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面对辖区4744户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周建文组建了六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如同部队的“特种分队”各司其职:政策宣传队是“通讯连”,把党的声音传遍每个楼栋;环境整治队是“工兵连”,清理卫生死角120余处;应急服务队是“突击连”,在暴雨内涝中转移群众300余人次。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解决金堂街夜市难题的“战术”——不是简单取缔,而是像指挥作战一样“排兵布阵”:科学规划摊位如同“战场布局”,商户自治联盟好比“民兵组织”,技能培训就是“练兵备战”。如今这个带动500余人就业的夜市,成为社区治理的亮点。
二十余年来,周建文的工作笔记记满了居民家的“急难愁盼”:孤寡老人需要定期探望、下岗工人要再就业培训、邻里纠纷需及时调解……这些“民生台账”被他像作战地图一样反复研究。
张超把公益事业当作“没有硝烟的战场”,龚志军视乡村振兴为“新的长征”,周建文将社区治理当成“服务人民的前线”。他们用行动证明,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可以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角色转换,而是军人本色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
撰文/周飞 黄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