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徽闪耀”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清理小区犄角旮旯的树叶杂草和垃圾。
在蔡甸区蔡甸街道马号社区,有一支由社区党委书记、退役军人杨光发起、八名队员组成的“军徽闪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退役不退志”的铮铮誓言。
“领头雁”:甘当万能螺丝钉
“社区就是咱退役军人的新战场。”站在刚刚清理完的老旧小区空地上,杨光抹了把汗说道。1991年入伍,2002年退役,2021年扎根马号社区。二十三载春秋,他从“优秀共产党员”到“蔡甸好人”,从“岗位学雷锋标兵”到区级“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还是献血达人。
“书记,邮电小区那几棵危树得赶紧处理!”清晨七点,杨光刚踏进办公室,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微信语音就传来急报。他抓起桌上的迷彩帽应声而出——这是马号社区居民最熟悉的背影:左肩扛着社区党委书记的职责,右肩担着“军徽闪耀”志愿服务队队长的使命。
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攻坚期,他首创“老兵议事厅”,带着图纸挨家挨户收集建议。当居民为停车位设置争执不下时,他在沙盘上排兵布阵:“当年在部队布置野战车场,讲究科学分流。咱们把充电桩和绿化带这样整合……”精准的方案消弭了分歧,更赢得居民点赞:“当过兵的书记,办事就是有章法!”
2022年3月5日,“军徽闪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急难险重任务交给我们!”杨光的声音斩钉截铁。这支队伍像颗“万能螺丝钉”,哪里需要就牢牢钉在哪里。
“战场”群英谱:脏活累活抢着干
在“军徽闪耀”的队伍里,每个老兵都是带着绝技的“特种兵”。
60岁的肖建华十年来义务为居民理发数千次,疏通下水道时他更是“突击手”。一位年过八旬的奶奶家中下水道堵了,肖建华自己跑建材市场买零件,顶着高温在狭小的厨房角落里蹲了一下午。汗水顺着额头流进眼睛,蜇得生疼,衣服能拧出水。换好管道后,老奶奶硬塞给他一篮子自己种的西红柿,他还是婉拒了老人:“咱当过兵的,心里装着百姓就不觉得累。”
60岁的冷永洪手持修枝剪,开辟“新战场”。小区疯长的杨树威胁居民安全,这位“和事佬”带着图纸挨家解释:“不是砍树,是给树‘理发’!”他请来专业师傅,既保安全又护绿意。调解纠纷时更妙用军营智慧:“有理有据、以情动人”的沟通艺术让水火不容的邻居握手言和。
51岁的王善伟把社区当“阵地”,心里藏着军人的“阵地意识”。王善伟总说,在部队时,班长常讲“阵地不能有死角,咱的地盘就得干干净净。”转业回社区后,看到楼道堆着杂物、绿化带里藏着垃圾,他总忍不住上手——不是没人管,是他眼里“这事儿就像阵地清扫,耽误不得”。
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夏天,小区里化粪池堵塞,污水漫溢。物业联系的专业人员要等两天,居民捂着鼻子绕路走,“在部队,遇到险情哪能等?”他回家戴上橡胶手套,抄起铁锹就跳进了齐膝深的污水里。
粪便和杂物混在一起,腐臭味直往喉咙里钻,旁边围观的居民都皱着眉往后退。他却像没闻见似的,一锹一锹往外清,汗水混着污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有邻居喊他:“王哥,别干了,等专业的来。”他头也不抬地说:“等不起!这味儿呛得老人孩子受不住,咱当过兵的,这点脏累算啥?”
两个多小时后,化粪池终于通了,污水慢慢退去。王善伟拖着一身臭味爬上来,手被泡得发白,胳膊上还划了道口子。有位老大娘端来肥皂水,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善伟啊,你这哪是干活,是把咱当亲人护着呢!”
51岁的张仁顺把雷厉风行带进邻里温情。面对环境整治的脏活累活,他总抢在最前:“在部队,战友之间就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调解矛盾时,他则刚柔并济,成为社区公认的“冲锋员”。
阵地回响:在人间烟火中重新集结
“八一建军节对于我们这些老兵,是藏在岁月里的精神密码。”杨光擦拭着服务队的队旗说。这支队伍成立3年来已开展帮扶活动近300次,惠及群众逾6000人次。
服务队值班室里,挂着一张特殊的“作战图”——社区弱势群体分布图。红蓝标记旁密密麻麻写着:“王奶奶周三要理发了”“赵师傅家水管待查”。而在储物架上,疏通器、铁锹、急救包与褪色的军用水壶并排放置,仿佛两个时空的交汇。
“未来想建‘老兵光荣室’,让孩子们听听国防故事。”杨光望向碧荷花园的中心绿化带。那里,“军徽闪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员叶建波正带着居民修剪枝叶,张展在检修健身器材,李永龙为老人免费理发的摊位前排起了小队。
夕阳给迷彩服镶上金边。这些不再年轻的脊梁依然挺直如松,守护着千家万户的人间烟火。
撰文/程艳 郑晓玲 摄影/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