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传发排练自己创作的湖北慢板。
金雯 摄

赵华春参与清洁家园志愿服务。
殷纪鹏 摄

左宗仁在电动自行车棚检查消防器具。
殷纪鹏 摄

费文博修剪公共充电桩附近杂草。
本人供图
离开军营、回归地方,他们投入火热生活,在绿水青山的家门口,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全心全意服务居民,为武汉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
长城下,长江边,他们闪耀着光芒,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
凝聚
百首原创慢板,以文艺创作传承家国情怀。这份凝聚力,淬炼成钢,穿透时光,心向未来。
——吴传发(84岁)
吴传发自幼痴迷曲艺,15岁时随父亲来到青山区,在工人村扎根。19岁时参军入伍,退伍后也加入武钢建设大军。日出时,钢花铁水中,有团队奋战的汗水。深夜里,在18平方米的平房中,他步履不停,坚持文艺创作。13年前,告别棚户区老屋,住进青宜居社区近60平方米的电梯房,他用慢板传唱时代心声,用银发坚守赤诚信仰。
“国家出钱建高楼,把棚户区来改造。光纤接到户,天然气真环保。”他以生活为题创作慢板《幸福不忘共产党》。5年前,吴传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感受:“八旬老儿终于回到百岁慈母的怀抱!”目前,吴传发已创作湖北慢板作品超百首,“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歌颂党和人民”。
工业旧码头变身时尚乐活的青山江滩。他唱道:亮丽大江滩,有花又有鸟。为帮老邻居融入数字时代,他创作《5G新时代》:先查智能公交网,我到车也到……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我还是个年轻人,还有自己的梦要追。”这个夏天,吴传发如是说。
冲锋
“做事情要像打井,认准了一个地方,就要打到底。”
——赵华春(79岁)
作为白玉山街道康寿社区第四网格党支部书记、66门的门栋组长,赵华春总是风风火火,冲锋在前。作为社区志愿服务队骨干成员,他和伙伴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辖区老人们的诉求。
以“居民事无小事”为原则,他将帮助邻里融入日常生活。居民突发疾病无法自理,他定期上门为其洗澡、理发;楼栋里有对独居老夫妻一次深夜遇急,老奶奶突发疾病倒地,他迅速组织邻里协助,拨打急救电话,并连夜联系其亲属处理后续事宜,全程奔忙。类似小事还有很多。紧固公共座椅螺丝、清理杂物,维护公共设施……这份无声的坚持,为社区营造安心宜居环境。
日常生活中,年轻人主动学习他的耐心沟通方式;志愿服务队里,新成员效仿他完善行动路径、提升服务效率。他的默默奉献,感染着身边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他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基层。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永远是一名冲锋在前的战士!”
守护
“光自己会不算本事,要让大家都学懂弄通。”
——左宗仁(74岁)
左宗仁是白玉山街道康寿社区第六网格党支部书记,他主动承担北湖花园小区纳凉点、活动室的日常管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创新思路挖掘社区潜力,带动居民共同参与维护公共空间,将纳凉点打造为温馨的邻里交流平台。
在社区“银发护童心”暑期托管课堂中,左宗仁化身“红色故事讲述人”,通过老相册、老物件,向青少年讲述入伍初心、奋斗历程。
把居民小事当自己的大事。无论是调解邻里纠纷,还是上门关心孤寡老人,他总以春风化雨的耐心化解矛盾。一位居民突发中风后,因下半身无知觉而情绪低落。他多次登门开导,协助解决实际困难。
脱下军装,仍是冲锋的战士;离开军营,初心永远滚烫。他常说:“军人使命在战场,也在百姓需要的每一个角落。”他的言行,让“忠诚、担当、奉献”的军人品质在社区落地生根。
创新
“创新就是战斗力。”
——费文博(30岁)
白玉山街道火官社区位于青山区东部,毗邻武钢厂区。作为火官社区两委成员,费文博同时兼任着社区治保主任、网格员。火官社区既有村庄的样貌,又有社区的治理体系。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辖区居住的老年人居多,为确保辖区老年人住得安心、其家人放心,费文博和社区同事们不断升级能力,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共同坚持做到每周一访,高龄老人一日三访。
作为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员,费文博主动与居民谈心疏导,用“马上调”和“上门调”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促成双方达成谅解。清洁家园行动中,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维护公共环境,倡导和提升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退役军人、一位民兵,他和社区伙伴们用热血与智慧织就基层治理的“经纬网”,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践行者。
吴传发、赵华春、左宗仁、费文博,闪亮名字的背后,是青山区退役军人群体。他们的坚守,体现在社区里每一件具体、琐碎的小事中,体现在始终如一的忠诚与初心里,更体现在同频共振的“为人民服务”接力践行里。
撰文/方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