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文艺团队在社区“邻里节”表演节目。

退休居民不仅跳舞健身,还在美术班学习绘画。身后就是她们的作品。

社区志愿者为居民免费理发。
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3社区党委书记 王俊
【案例背景】
社区呈现“三多三难”的特点
123社区作为武钢“万套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社区超九成居民为武钢职工,被誉为“武钢后花园、青山西大门”。建成20多年后,社区呈现“三多三难”的特点:退休党员多、高知人群多、国企干部多;老旧小区治理难、老龄社区服务难、共建单位发动难。
【治理办法】
创新治理机制 巧搭共治平台
创新治理机制,激发能人活力,变“问题提出者”为“问题解决者”。通过多种渠道摸清群众诉求,形成三张清单:居民诉求清单、社区活动清单、惠民项目清单。探索社区议事“三办”工作法:即知即办小事、共同办理难事、督办建立闭环。今年举办群众议事活动12场,解决“急难愁盼”高频问题和集中诉求等难题20余件,得到辖区居民好评。
巧搭共治平台,汇聚多元力量,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曾经的社区文艺团队没有组织、没有阵地、没有制度。瑜伽达人高敦缇主动“破冰”,提出“免费给邻居们教瑜伽,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相互熟络”。瑜伽班带动了更多文艺团队加入,社区“邻里学艺社”应运而生。目前,开办了剪纸、葫芦丝、武术等26门课程,年均开展活动200余场,参加活动达到1万多人次。社区通过“邻里学艺社”,挖掘能人、发动能人、培育能人,实现了治理维度从“单一管”向多元共治、治理方式从管理向服务与赋能的转变。
今年5月,社区举办第21届邻里节活动,采用群众自筹、团队竞演、邻里互帮方式,达成群众舞台自主、精神文化共享成果。如今“邻里节”包含文艺汇演、便民服务、趣味游园、非遗体验等环节,“邻里学艺社”团队负责文艺汇演,“志愿服务星光榜”星级志愿者带来便民服务,“非遗廉文化馆”非遗达人提供体验展台,让邻里能人上舞台,营造邻里和谐新风尚,激发社会正能量,实现能人赋能。
健全激励机制,弘扬榜样力量,变“行善者”为“引路人”。123社区作为武钢离退休干部集聚地,社区结合居民、辖区禀赋,积极响应群众提议,为小学生精心打造“薪火小课堂”,将非遗传承与红色教育紧密融合。社区特意邀请武钢退休居民组建宣讲团,其中,武钢退休职工、退役军人、“宣讲能人”陈勇结合自身军旅经历,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对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人。
2001年,123社区成立邻里先锋志愿服务队,20多年来推动社区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1000余人,其中100名是“带头人”。为激励更多人加入,社区通过志愿者星级管理、公示邻里能人星光榜评定服务时长、质量和效果。何源浩是“五星维修能人”,累计服务超5000小时;李顺玲是“姻缘能人”,促成40余对新人牵手;何海玉是五星“宣传能人”,开办“海玉之声”广播站,广播时长累计达800多小时,还提议开辟线上直播间传播志愿者故事。2023年,在居民参与下,社区打造“直播间”,设有四个受欢迎的栏目:“书记唠家常”宣传政策、解决问题;“123e党课”为高龄老党员送学、邀请社区“先锋宣讲团”老师讲党课、党员代表领学;“先锋讲故事”邀请能人讲志愿服务故事;“咔咔拍”记录身边趣事。100余名志愿者走向台前,直播及录播视频传播量突破10万次,形成吸附能人、选树榜样、传承精神闭环机制。
【成效与启示】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
123社区党委通过坚持党建引领、挖掘能人、带动群众、优化服务的社区治理工作思路。把居民群众当作社区治理的主体,真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未来,社区将继续深化这一机制,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努力打造更加和谐、宜居、有温度的幸福家园。
通讯员刘智源 实习生何秉峰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