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睦邻茶座是阮庆才(中)的宣传阵地,在与居民聊天和读报活动中,为大家宣传相关政策和健康知识。

阮庆才(左)和居民朋友一起排演自编的情景剧。
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20社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用脚步丈量邻里冷暖,用笔尖书写社区故事。网格支部书记、社区巡逻队员、红黑剧场“阮导”——身兼数职的阮庆才,退休前是武钢基层政工干部,退休后却比在职时更忙碌。“党员退休决不能褪色,还要给党旗增光添彩”,党龄近50年的他,嘴边常挂着这句话。
党员本色:
用“小故事”讲“大道理”
2003年,阮庆才从武钢退休,本可颐养天年的他,毅然接下120社区武钢集团一炼钢厂退休人员管理的志愿服务担子。他认识的30多位老同志,多数年过七旬且疾病缠身。阮庆才的“工作簿”密密麻麻:定期上门探望、组织红白喜事、代发慰问物资。多年来,武钢年底发放的过节物资,他总自掏腰包租车运到楼下,再挨家挨户通知。遇上年迈体弱的,他扛着袋子爬上楼梯送到门口。邻居王大爷感慨:“老阮比亲人还贴心!”这份坚持为他赢得武钢退管中心“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称号,但他只笑笑:“服务大家,就是我的分内事。”
除退休人员管理外,阮庆才成了社区最早的党员志愿者。担任网格支部书记后,在支部会上,他经常用“小故事”讲“大道理”,把枯燥文件变成邻里闲谈。居民郭世龙说:“阮书记的话,听着就像唠嗑,句句在理。”
邻里情深:
“一老一小”挂心间
24门至26门和40门至52门,是阮庆才的“责任田”。邓阿姨早年丧夫,与患精神疾病的儿子一起生活。儿子头发蓬乱、浑身异味,拒绝理发。邓阿姨含泪求助,阮庆才三次登门,从“整洁精神”说到“妈妈辛苦”,终于说动小伙。他自费请理发师上门,剪完头发的小伙咧嘴一笑,邓阿姨握着他的手直掉泪:“这心结,只有您解得开。”
危机总在细微处爆发。阮庆才巡逻时发现刘爹爹多日未出门。推门而入,老人瘫在沙发上,脸色惨白——痛风发作加慢性病。刘爹爹担心13岁孙女无人照料,拒不就医。阮庆才立即联系居委会,协调救护车送医,并托付邻居照顾孩子。因抢救及时,刘爹爹康复后送来锦旗:“救命恩人!”社区网格员代珺怡赞道:“老阮的眼像探照灯,谁家有难都逃不过。”
调解艺术:
“不带偏见,只带耳朵”
面对居民矛盾,阮庆才有一套“四两拨千斤”的调解术。他在巡逻时忽闻争吵——张奶奶早起剁肉,吵醒隔壁打工青年小张。两人脸红脖子粗,阮庆才上前递上两杯茶:“张姨家里来客,小张夜班刚躺下,都辛苦!”三言两语点破症结,双方气消了,小张主动帮张姨剁肉。未走远,又遇居民围堵物业:垃圾桶污水未清,异味扑鼻。阮庆才拉物业经理蹲地查看:“您看这异味,换位想想。”经理当场调度清洗,居民赵婆婆竖大拇指:“阮师傅说话,就是管用。”
回家后,他掏出笔记本记下这两件事。本子已泛黄,扉页写着“社区事即天下事”。多年来,上千起纠纷被化解于无形。秘诀何在?“不带偏见,只带耳朵。”阮庆才说。
舞台演绎:
百姓心声搬上戏台
合上笔记本的刹那,灵感迸发:若将矛盾搬上舞台,让居民身临其境看对方立场,岂不更易和解?说干就干!阮庆才以敏锐观察力和文字功底,把社区琐事编成剧本。首部小品《剁肉风波》在红黑剧场开演——张奶奶与小张的故事被夸张重现。台下观众哄笑中沉思,居民刘师傅感叹:“戏里我演,戏外提醒我们!”
红黑剧场这块百姓舞台,阮庆才耕耘17载。创作逾50部作品:揭露诈骗的《美丽陷阱》,倡导孝道的《特殊生日》,调解夫妻矛盾的《瞧这两口子》……题材源于买菜吵架、垃圾清运、养老难题。形式更是多样:锣鼓快板《党课百人讲》让政策“唱起来”,评书《这不是小事》把环保“讲活了”。每次演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阮庆才在后台指导演员时总说,“部分人找到自己的影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因此得名“阮导”,剧场成了社区“解压阀”。社区副书记江莉说:“老阮的剧,是最有影响力的文明宣讲。”
家庭基石:
家和万事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阮庆才的客厅挂着这幅字。他认为社区和谐始于家庭和睦。儿子阮建回忆,父亲从不说教,只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下,阮建夫妇双双入党。社区组织家风讲座,阮庆才总分享:“爱家就是爱国,小事做好,大事自成。”
如今,75岁的阮庆才仍每天巡逻、编剧本、开支部会。有人劝他歇歇,他摆摆手:“心中有居民,居民才信你。”社区党委书记汤铭感慨:“阮老证明,退休党员是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
文/记者程艳 通讯员黄甜 实习生何秉峰
图/记者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