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半世纪,你是我的眼

武汉晚报 2025年09月03日

    杨亚利和余永泰夫妻幸福艺术照。

    杨亚利和余永泰年轻时的合影。

    在汉阳区四新街道梅林都汇社区和昌都汇华府小区,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一对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慢散步。丈夫余永泰视力模糊,妻子杨亚利小心翼翼地牵着他的手,时不时在他耳边轻声描述着路边的花草和遇见的邻居。这对结婚五十年的夫妻,用平凡的方式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

    一眼认定

    一生相守

    73岁的杨亚利和77岁的余永泰回忆起相识的经过,脸上仍会浮现羞涩的笑容。“那会儿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杨亚利说。当时余永泰是省汽修厂的年轻电焊工,技术好,人老实;杨亚利在公安局工作,说话干事很利索。

    “第一次见面,我觉得这个人特别实在,话不多,但一笑起来,让人觉得挺踏实、挺可靠的。”杨亚利回忆道。而在余永泰的记忆中,第一眼见到杨亚利就觉得她:“特别精神,心肠也热乎,英姿飒爽。”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没有浪漫的求婚仪式,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而纯粹。“就请亲戚朋友吃个饭,发点喜糖,简简单单就把事儿办了。”杨亚利说,“重要的是两个人决定在一起过日子的心。”

    谈及婚姻幸福的秘诀,两位老人相视一笑。“没什么秘诀,靠的就是一份朴素的用心和用时间熬出来的包容。”杨亚利说。用心,是把对方放在心上。余永泰知道妻子爱唱歌,就拉胡琴、吹口琴为她伴奏;杨亚利知道丈夫就爱吃她做的饭,便变着花样做,“看他吃得香,我就高兴”。

    你是我的眼

    我是你的依靠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生活就像长江水,看着平静,底下也有湍急和暗流。”杨亚利感慨道。最大的挑战来自今年初,余永泰的糖尿病并发症影响到眼睛,视力变得很模糊。“这对他来说特别难受,他以前视力好的时候,最爱钓鱼,一坐就是一天,退休后我们还四处去旅游。现在一下子行动受限,他心里有时会憋闷。”

    杨亚利成了余永泰的“眼睛”。“出门我牵着他,一步一步走慢点;在家里,平常使用的东西,我都给他归置在固定的地方,方便他拿;他想听新闻,我就给他读报纸。”问及如何面对这些困难,杨亚利语气坚定:“是困难就一起扛过去,心往一处想,再难的关也能过去。”而余永泰则默默地握住妻子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包容,则是他们相处更重要的智慧。“一辈子那么长,勺子哪能不碰锅沿呢?”余永泰笑着说,“但我们有个规矩,就是遇事不指责,吵架不过夜。”而在这段婚姻中,总是余永泰先“退一步”。“他脾气好,总会找个由头,比如问我晚上想吃啥呀?或者拿起他的口琴吹个小曲,这气儿啊,一下就消了。”余永泰有着自己的婚姻哲学:“跟自己媳妇争个高低有啥意思,赢了道理,输了感情,划不来。”这一退一让,就是五十年。

    言传身教半世纪

    家和万事兴

    在子女教育方面,两位老人有着一致的理念:“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也让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教育孩子,我们讲究耐心,夫妻俩要统一阵线。不能光顾着孩子忘了另一半,这个家是一个整体。”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且十分孝顺,“常回来陪我俩聊天。”说到子女,两位老人脸上写满自豪。

    回顾五十年婚姻,杨亚利动情地说:“最感恩的,就是身边这个老伴,谢谢他多年的包容和担当;最自豪的,就是我们一起把这个家经营得温暖、和睦,孩子们都很好。”

    对子女婚姻,他们送上朴素的寄语:“希望他们要用心经营,互敬互爱,小家和睦,大家才能兴旺。”对于未来,两位老人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淡真实的期盼:“以后的日子,我们继续慢慢走。”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年轻人一些启示:“谢谢我们的孩子和所有的亲朋好友,你们的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希望年轻朋友们,都能珍惜身边人,未来的金婚,一定会比我们的更精彩!”

    通讯员张泽惠 实习生何秉峰

    ■ 本报诚邀金婚银婚夫妇讲述爱的故事

    执手半生,爱意如初。您的故事,温暖全城!

    金婚(50年)、银婚(25年)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坚守。武汉晚报现面向全城征集金婚、银婚夫妻的暖心故事,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深情,传递家庭文明新风尚。

    征集对象为金婚、银婚夫妻,现居武汉市,身体健康。有意参与者请拨打电话85753995预约。或者关注“长江日报社区行”公众号,点击菜单栏【金婚征集】,或将相关资料发送至whwb2025@163.com,邮件标题注明“金婚银婚故事”,本报安排记者上门采访。

    感人故事将通过武汉晚报及新媒体矩阵等渠道刊发推送,并有特制礼品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