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某大型商超的保洁员。

某小区的中老年保洁员。
“招聘!只要老人,50至64岁,退休优先,包吃包住!”近日,一则苏州餐厅的招聘信息引发热议。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专为老年人提供就业信息的公众号,让不少“银发一族”有了施展余热的新舞台。
招聘方的理由很直接——“现在的老年人身体素质都很好,经验丰富、工作稳定。”而应聘的曹大爷也笑言:“身体好,就想出来干点事,比在家闲着强多了!”
招聘现场
岗位要求明确
评论区满是“我可以”
在苏州某大型商超,记者留意到商场内的保洁员多是精神矍铄的老人。餐厅招聘人员介绍,服务员、后厨等岗位月薪4000至5000元,对已退休员工还会购买集体保险,让他们工作更有保障。
记者发现,不少线上平台正为“银发一族”搭建着通向岗位的桥梁。一个名为“爸妈帮|老年人营生”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更新苏州招工信息,为50至65岁的老年人无偿分享岗位机会。从家政保洁、电路工人到厨房后勤,岗位丰富多样,不少还明确写了年龄“下限”。例如,阳澄湖澜廷酒店招聘要求男性60至65岁、女性50至55岁。
这些信息一经发布,很快就收获了上千次阅读,评论区常见留言:“我很合适,怎么联系?”
企业直言
经验+责任感
“银发”员工获青睐
记者通过线上发布的招工信息,分别咨询了5家公司。其中,苏州依士达物业公司招聘电工的条件之一,是“有电工证、年龄在60岁左右”。招聘人员王先生直言:“老师傅经验丰富,操作精准,线路一查一个准,我们特别信任。”
在苏州高新区的一家科技公司里,人事专员韩女士告诉记者,公司在保洁、安保等岗位上,更愿意录用老年人——他们踏实肯干、责任心强。虽然不缴社保,但公司会统一购买集体意外险,也算一份保障。
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最近家里招了一位60岁的家政阿姨,非常满意。“李阿姨做事细致,有条不紊,连我婆婆都夸她像‘自家人’。”刘女士说,这位阿姨不仅熟悉各种清洁技巧,还主动帮老人整理药盒、提醒服药时间。刘女士感慨,原本担心年纪大会体力跟不上,结果她干劲十足,“从早到晚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现在家里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老人心声
不只是挣钱
更是生活的充实感
“您平时都做些什么工作呀?”“60岁了还得上班,会不会太辛苦?”面对记者的提问,李阿姨笑着摆摆手,“不辛苦!我每天早上8点到岗,先给家里做清洁,然后买菜做饭,下午陪老人散步、聊天,晚上再帮着收拾一下就回家。活儿不重,还充实!”据李阿姨介绍,她的“好姐妹”也在同一个小区做家政,二人经常结伴上下班。
“孙子都上学去了,整天对着电视也难受。”从车间退休的曹大爷,如今是小区的电路维护员,凭着电工证,每天定时巡检维修。儿子支持父亲的决定,还帮忙联系了岗位,“钱多少不重要,主要是让他有事做,心情也好。”
今年7月底,人社部发布了《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从国家层面提出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权利保护框架。江苏烨辉律师事务所律师邹俊怡认为,这释放了积极信号,说明国家正在加快补齐老年再就业的制度短板,为“银发就业”群体提供更稳定、更暖心的政策环境。
律师看法
让“银发就业”
更安心、更有底气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素素指出,在延迟退休政策逐步推进的背景下,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不仅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也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实现“老有所为”与“企业所需”的双向匹配。
她特别强调,老年劳动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技能与智慧,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他们在服务岗位、技术指导、社区治理等领域均可发挥独特作用。苏州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更应前瞻性地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针对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权益保障,邹俊怡提醒,签订劳务合同时,除了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时间、薪酬标准,还应关注人身安全保障条款,例如是否有人身损害赔偿约定、是否提供意外险等。
【相关】
日薪最高5000元
急缺“霸总爹”“女主妈”
“‘董事长父亲’还没找到合适人选!”某短剧剧组副导演拿着对讲机焦急地呼喊。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浙江各大短剧拍摄基地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251部,发证52部,发证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不少剧组表示,60—70岁饰演长辈的演员严重紧缺,“找个会演戏的‘爹’比找投资还难”成了圈内新梗。
东阳横店的华夏文化园,是微短剧古装题材的热门取景地,数个微短剧剧组分散其中,正拍摄着各自的爱恨情仇。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演男主父母的“王爷”和“王妃”。饰演王妃的刘秋焕35岁,正穿上刚拿到的戏服,她坦言,若不是剧中男主设定为10岁孩童,自己这张“嫩脸”根本撑不起“王妃”角色。42岁的“王爷”马瑞雄称,自己昨天刚杀青一部剧,今天就赶来新剧组演王爷,虽戏份不多,但档期比流量明星还紧。
中老年演员的稀缺使得薪资水涨船高。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特约经纪业务负责人邬影潇说,普通群演日薪约200元,能驾驭“霸总父亲”的特约演员报价已达400—800元,部分预算充足的短剧会找更高层次、演技更好的演员,甚至喊出3000—5000元高价。即便如此,这些演员戏约不断,日程紧凑。
面对诱人薪资,一些年轻演员尝试挑战中老年角色,通过化妆、揣摩心理等方式演绎,但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因缺乏生活阅历,难以精准把握角色精髓,被观众吐槽演得像“偷穿爸爸西装的儿子”。
如今,短剧剧组急缺“爹”的现象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调侃“急需老年演戏培训班,让退休的爸妈继续发光发热”。这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实则蕴含着对“银发族”参与短剧创作的期待。眼下,浙江影视产业正抓住这一机遇,通过资源整合与专业培训培养中老年演员。同时,创作者需深挖各年龄段故事,方能持续推动产业繁荣。
综合《扬子晚报》《新民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