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燕为居民修理线路老化的电扇。

居民来取修好的物品。
在青山区钢花村街道110社区,“陈晓燕”这个名字,就是一张无形的“便民服务卡”。64岁的他,义务守护着社区的家家户户。
随叫随到的
“志愿急诊”
炎炎夏日,独居老人黄克明家的空调突然罢工。网格群里的求助刚发出,邻居们立即回应:“找晓燕呀,就在36门一楼!”从换灯泡到修空调,从通下水道到社区抢险,只要居民有需要,陈晓燕总是第一时间响应,风雨无阻。
走进空巢老人张家胜家的厨房,只见陈晓燕正单膝跪地检修漏水的水龙头。阳光照在他工具箱里那些“老伙计”身上:缠着胶带的螺丝刀、磨得发亮的扳手、矿泉水瓶分装的螺丝钉……不到十分钟,水龙头恢复如常。“晓燕啊,这次一定要收钱。”张爹爹掏出钱包。“您这是打我脸呢!”陈晓燕笑着摆手,临走还不忘叮嘱:“阀门老化,下次我带个新的来换上。”——这“下次”,意味着他又将自掏腰包。
这样的紧急维修,他一天要接五六桩。那部老式手机里,存满了街坊的“服务清单”:14门李家插座要复查、42门朱家门锁需上油、117门杨家地漏待疏通……“都是举手之劳,但对老人家就是大事。”话音未落,电话又响起来了,他挎上工具包,骑上满载工具的旧电动车匆匆赶往下一家。
危急关头的
“社区卫士”
陈晓燕的奉献,不仅在日常琐碎,更在危急时刻闪耀。
去年寒冬深夜,独居的安治兰老人家突然断电。电话里老人声音慌乱:“晓燕啊,黑灯瞎火的……”陈晓燕立即顶着寒风赶去。修好电路,安治兰奶奶端来热茶,才发现他的手冻得通红。“那天特别冷,他修完还帮我检查了所有插座。”安奶奶回忆时眼眶湿润,“这志愿者,比亲人还贴心。”
今年4月的一个中午,刚帮邻居修完洗衣机的陈晓燕,敏锐地发现2楼窗口浓烟滚滚。他毫不犹豫,一边拨打网格员电话,一边飞奔上楼。得知住户外出,他当机立断,用专业工具切断燃气供应,避免了一场灾难。“要不是晓燕反应快、处理果断,整栋楼都危险。”邻居们至今心有余悸。社区党委书记容玉芳提起他就竖起大拇指:“他就是社区的‘定心丸’,有他这份志愿坚守在,大家心里都无比踏实,这安全感千金难买。”
薪火相传的
“匠人情怀”
陈晓燕的手艺源于42年前的学徒经历。“师傅教我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做人要真性情,要乐于助人。”如今,他不仅自己坚持志愿维修,更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
他把自家一楼院子改成了“便民维修站”,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应急配件。他还带过6个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手艺是拿来用的,能帮到别人才算真本事。”陈晓燕朴实地说道,“其实我就做了点修修补补的小事,尽点心意。但每次看到大家笑着道谢,那份满足感,就觉得所有付出都特别值。”
夕阳下,陈晓燕又接到报修电话,利落地装好工具。“修东西是小事,重要的是让邻里知道,身边有个愿意随时伸手帮忙的依靠。”电动车驶过,一位老人招呼着:“晓燕,明天来帮我看看热水器啊!”
这位名叫陈晓燕的志愿维修工,以巧手为针,以热心为线,在平凡的社区里编织出了一张最温暖的邻里“安心网”。那些被他温暖过的门把手、修好的管道、点亮过的灯火,都在无声诉说着:最动人的奉献,就蕴藏在每一次不求回报的援手与看似平凡的坚持之中。
通讯员夏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