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看到国风文创产品眉开眼笑。

居民参与社区活动。

市集活动随时收集民意。

志愿者装饰社区角落。
东西湖区长青街道合兴里社区党总支书记 马风骤
【背景案例】
合兴里社区始建于1994年,作为有着30年历史的综合型社区,这里既有岁月沉淀的老旧小区,也有活力满满的商业住宅与企业园区,1万多名常住人口中,老年居民占比高、流动人口量大。
随着人口增加,对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质也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些需求,社区党组织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点治理工作之一。
【治理办法】
解民忧:
瞄准需求组建“国风三队”
“老人想找伴儿学做老味道,孩子没处接触传统文化,新居民来了像‘外人’,这些都是我们走访时听到的心里话。”社区负责人回忆,为精准对接居民多元文化需求,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依托“1+2+5”治理框架,牵头组建“百面食尚”“国风少年”“非遗手工”三支特色志愿服务队。
百面食尚队主打传统美食传承,由社区“美食达人”和党员骨干带队,专门满足老年居民“学手艺、多社交”的需求,从馒头到月饼,每月开展一场“老味道课堂”。
国风少年队联动辖区职校教师,针对青少年开设书法、传统礼仪、国风手抄报等课程,填补传统文化教育缺口。
非遗手工队邀请剪纸、泥塑老师当顾问,通过体验课帮助流动人口快速融入——新居民既能学手艺,又能在创作中认识邻居。
“队里都是身边人,有退休教师、企业职工,还有在校学生,大家凑在一起就想为社区做点事。”百面食尚队队长、党员董师傅说,目前三支队伍已有120余名志愿者,累计服务居民超1000人次。
聚人气:
市集搭台让文化“活”起来
“以前社区活动少,现在逛市集能学非遗、看表演,还能和老邻居唠唠嗑!”5月28日,社区2025年端午国风市集上,居民刘阿姨手里攥着刚做好的漆扇,笑得合不拢嘴。
这场市集里,三支服务队各展所长、亮点十足:百面食尚队的“美食摊位”前,志愿者手把手教居民包粽子,煮好的热乎粽子还专程分给社区独居老人,暖意十足;国风少年队的“国学小舞台”上,孩子们身着传统服饰朗诵经典诗词,稚嫩又认真的模样,引得不少家长举着手机记录;非遗手工队的体验区中,居民亲手制作的剪纸、刺绣等作品整齐摆满展台,传统技艺的魅力吸引众人驻足观赏。
“市集不只是‘赶热闹’,更是让文化落地的平台。”社区工作者介绍,2025年以来,社区已办2场国风市集,每场吸引300多人参与。新居民李女士就是通过市集加入非遗手工队的,“第一次来就跟着学剪纸,现在不仅认识了好多邻居,还成了志愿者,感觉真正成了社区的一分子”。
促长效:
从“一时热”到“日常暖”
如今,国风文化早已走出市集,融入社区日常。针对双职工家庭暑期托管难,国风少年队联合非遗手工队推出国风托管班:上午带孩子读国学、练书法,下午教剪纸、做泥塑,今年暑期就帮50余户家庭解了燃眉之急;百面食尚队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送手工点心,陪老人聊“过去的故事”;社区睦邻花园也被志愿者们手绘上“二十四节气”“传统美德故事”,成了非遗手工队的固定教学点,原本冷清的角落变成了居民打卡的“文化角”。
“住这儿30年了,以前觉得社区‘老气横秋’,现在每天都有新盼头——每月去百面食尚队学做包子或者到非遗手工队练剪纸;社区举办传统节日活动,还能看孩子们表演国风节目,日子过得比年轻时候还充实!”家住社区108号楼的老居民李大爷笑着说。
【成效与启示】
如今,合兴里社区随着“百面食尚”“国风少年”“非遗手工”三支特色志愿服务队的组建与国风文化市集的常态化举办,这个承载了三代人记忆的老社区,正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用志愿服务和市集活动,把“老邻居”“新面孔”拧成一股绳,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文化答卷”。
通讯员杨晨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