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沙湖公园湖面梳理羽毛的白骨顶。
通讯员韩忠 摄

栖息在府河湿地的青头潜鸭。
通讯员魏斌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徐静茹)9月8日,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观察发现,8只白骨顶在沙湖公园安家,由候鸟变成了留鸟。
8日上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讲师、荷仙子志愿队指导老师韩忠,带队在沙湖公园C区进行景观调查时,发现8只白骨顶正站在湖中间用来治理水环境的隔水堤上,悠闲地梳理羽毛。
当天下午2时左右,荷仙子志愿队再次前往观察,发现这群白骨顶已经不在隔水堤上梳理羽毛,它们有的躲进荷叶丛中歇息,有的在水中觅食。离白骨顶不远处,还有黑水鸡、池鹭、白鹭、斑嘴鸭等水鸟活动。
额头为白色的白骨顶属国家“三有”鸟类,在武汉属于冬候鸟,它们冬天迁徙来武汉湿地越冬,至次年春天北返。近几年,荷仙子志愿团队多次在沙湖公园观测到这种水鸟。2025年初,该团队师生曾在沙湖公园A区管理处附近,看到过10余只白骨顶种群,但4月之后,它们就销声匿迹了,或许已北迁。
眼下白露刚过,还不到冬候鸟南迁的时节,为何这8只白骨顶会在沙湖公园湖面现身?志愿队就此现象咨询市观鸟协会名誉会长颜军。颜军称,白骨顶历史上的确是纯粹的冬候鸟,但近几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些白骨顶仍旧保持着迁徙的习性,冬来夏走;有一些则留在武汉筑巢繁殖,安家落户。因此,现在白骨顶的情况变得比较复杂,既是冬候鸟,又是夏候鸟,迁徙、定居参半。如今在武汉很多湖泊公园和其他类型的湿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白骨顶为何会有一部分留在武汉定居?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与近几年来,武汉不少湖泊营造“水下森林”,水草丰美有关。白骨顶主要以水草的嫩茎为食,同时要依托浮水植物筑巢繁殖。武汉为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种植的苦草、菹草、金鱼藻等水草,既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来源,也为它们提供了安家的“建材”。
像白骨顶这样,因为恋上武汉的生态环境,一部分种群选择留下来,由冬候鸟变为留鸟,常年待在武汉湿地的水鸟并非个例。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等,因为鱼虾等食物丰富,又有安全感,也有一部分留下不走了。
如今在黄陂童家湖、光谷豹澥湖虾塘等湿地,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青头潜鸭。在东湖风景区、南湖、沙湖公园、汤湖公园、南太子湖公园等湖泊湿地,都能看到白骨顶等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