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爱情藏在体谅与坚守里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4日

    社区为李彩萍和汪世勇拍摄了一张幸福的合影。

    2009年,李彩萍和汪世勇在老家合影。

    湖北红安,这片被誉为“将军县”的土地,不仅孕育了革命精神,也见证了李彩萍与汪世勇的缘分起点。两人同为红安人,还是小学同窗,童年时光里的相伴,让彼此早早埋下信任的种子。

    回忆起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李彩萍笑着说:“世勇从小就稳当,别的男孩爱调皮捣蛋,他总在一旁帮着收拾,看着就可靠。”而汪世勇眼中的李彩萍,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姑娘”——放学回家先帮家里做家务,对长辈孝顺体贴,这份勤快与善良,让他暗自心动。

    1989年,两人决定携手步入婚姻。没有婚纱照,没有盛大婚礼,更没有钻戒、彩礼,汪世勇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一辆半新自行车,成了唯一的“聘礼”。“他说以后要骑着车,载着我和孩子好好过日子。”李彩萍至今记得这句朴素承诺,也正是这份真诚,让她笃定地握住了丈夫的手。后来,他们借了相机,在老家土坯房前拍下一张合影,照片里没有华服背景,却定格了清贫岁月里最真挚的幸福。

    “最难的是孩子生病的时候”

    婚后的生活很快迎来了挑战——汪世勇在武汉工作,从普通职员到管理人员,需要常年驻守武汉;李彩萍则留在红安老家,扛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成了“留守”的妻子与母亲。

    “最难的是孩子生病的时候。”李彩萍回忆,有年冬季的一天,儿子突发高烧至39℃,村里卫生院条件差,她只能背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往镇上跑,雪地里摔了好几跤,却不敢跟丈夫诉苦,“他在武汉打拼也不容易,不想让他分心”。而汪世勇深知妻子的辛苦,每天忙完工作,都会准时拨通家里的电话,听她讲孩子的近况,也把对家人的牵挂藏在“好好照顾自己”的叮嘱里。

    为了早日团聚,汪世勇在工作中格外勤恳。2000年,夫妻俩终于在武汉安家,结束了长达11年的异地生活。“搬过来那天,孩子拉着我说‘爸爸再也不用走了’,我和彩萍都哭了。”汪世勇说,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值得。

    幸福秘诀是理解与包容

    36年婚姻能长久保鲜,李彩萍与汪世勇的秘诀,藏在“理解”与“包容”四个字里。

    李彩萍总说:“婚姻不是一时的激情,是长久的陪伴和调适。”汪世勇性子偏急,她脾气缓和,偶尔会因“洗碗没洗干净”这类小事拌嘴,但每次吵完,汪世勇都会主动递上一杯热水——他嘴笨不会说软话,却用行动传递歉意;而李彩萍也学会了换位思考:“他工作累,偶尔马虎点也正常。”

    在育儿这件事上,两人更是默契十足。即使异地时,也通过频繁联系共同关注孩子成长:李彩萍承担日常照顾,汪世勇则靠经济支持和节假日陪伴履行父职。“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我们好了,孩子才能在稳定的环境里长大。”这是他们始终坚持的理念,也影响着子女的婚姻观——如今子女已成家,常听他们叮嘱“多包容、少计较,困难一起扛”。

    乒乓作伴,公益添暖的充实时光

    退休后,夫妻俩终于有了更多相处时间,还意外发现了共同爱好——打乒乓球。每天清晨,汉阳区四新街道梅林都汇社区活动室里,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球拍挥舞间,汗水浸湿衣衫,偶尔输了球,汪世勇还会像孩子似地“耍赖”,逗得李彩萍笑个不停。“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是我们交流感情的好方式。”汪世勇说。

    除了打球,他们还积极投身社区公益:李彩萍是金辉志愿者队伍的骨干,社区环保、敬老慰问、邻里帮扶,总有她热情的身影。“能为社区做点事,感觉自己还很有用。”看着邻里和睦、老人开怀,夫妻俩总说 “这份成就感比啥都强”。

    感恩相守,期许未来的平淡幸福

    回顾36年婚姻,李彩萍与汪世勇最感恩的,是彼此健康、子女成才;最自豪的,是共同建起了一个温馨和睦、充满正能量的家。

    “当年的自行车早就不在了,但它承载的初心一直都在。”汪世勇握着妻子的手,眼神温柔,“感谢彩萍这么多年的付出,未来想和她一起好好锻炼身体,看着孙辈长大,继续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李彩萍笑着点头:“只要我们好好地,每天能一起吃饭、打球、做公益,这样简单的日子就很幸福。”

    夕阳下,夫妻俩并肩坐在社区长椅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祥和。这份始于红安、相守武汉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日复一日的体谅与坚守中,酿成了最醇厚的幸福——这,正是婚姻最美的模样。

    文/记者程艳 通讯员李晓艺

    图/记者喻志勇

    ■ 本报诚邀金婚银婚夫妇讲述爱的故事

    执手半生,爱意如初。您的故事,温暖全城!

    金婚(50年)、银婚(25年)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坚守。武汉晚报现面向全城征集金婚、银婚夫妻的暖心故事,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深情,传递家庭文明新风尚。

    征集对象为金婚、银婚夫妻,现居武汉市,身体健康。有意参与者请拨打电话85753995预约。或者关注“长江日报社区行”公众号,点击菜单栏【金婚征集】,或将相关资料发送至whwb2025@163.com,邮件标题注明“金婚银婚故事”,本报安排记者上门采访。

    感人故事将通过武汉晚报及新媒体矩阵等渠道刊发推送,并有特制礼品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