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开展议事协商。

小区改造前道路破损。

小区内部道路改善。

小区道路实现人车分流。
中共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尹昱 中共江岸区委社会工作部 鲁小飞
【案例背景】
江岸区二七街道操场社区东立国际小区现有居民1000余人,小区建成近20年,曾因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不精准、居民参与治理热情不高等问题,社区治理陷入困境。面对这一复杂局面,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以民主协商为抓手,推动小区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治理办法】
强化组织建设
筑牢民主协商根基
操场社区党委通过精准摸排、严格把关、依法推进,夯实了民主协商的组织基础。
精准摸实情。社区党委通过入户走访、党员座谈、居民代表会议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居民诉求,摸清党员底数,掌握骨干情况,为业委会换届奠定基础。在换届选举过程中,社区党委主动介入,严把业委会候选人政治关、能力关、素质关,积极推荐党性强、威信高、办事公道的党员业主参选,成功推动“红色业委会”组建。新成立的业委会中党员比例高达85%,成为连接社区、物业与居民的坚实桥梁,为民主协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依法聘物业。社区党委指导“红色业委会”,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开展物业选聘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透明、公正地引入了新的物业服务企业。党委全程监督指导,确保程序合法合规,最终选聘的物业公司服务质量、信誉口碑均有保障,从源头上杜绝了因物业选择不当引发的矛盾,为后续治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健全新机制。社区党委牵头建立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治理合力。通过定期沟通、联合议事、协同推进,确保民主协商有平台、有机制、有实效,真正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协商格局。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民主协商效能
社区党委在“三方联动”的基础上,通过“三个一”联动和“三支队伍”发力,“专家”来监督,构建起规范、高效的民主协商运行体系。
建立协商沟通机制。建立“日碰头、周例会、月听证”的“三个一”联动机制,确保三方在社区治理中目标一致、协同发力。“一日一碰头”,三方每日就小区事务协商沟通,确保问题当日响应、矛盾及时化解;“一周一例会”,三方每周固定时间召开例会,系统总结工作、研究解决方案、部署重点任务;“一月一听证”,召开居民听证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共商小区重大事项,研究确定治理项目。这一机制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推动”到“多方协同”转变,让民主协商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组建队伍全程参与。组建“方案评定小组、施工监督小组、竣工验收小组”三支居民自治队伍,让居民全程参与小区项目实施,确保民主协商落到实处。方案评定小组由居民中的专业人士和热心代表组成,负责项目方案评审,确保项目符合居民需求和小区实际;施工监督小组由志愿者组成,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反馈问题;竣工验收小组由居民代表、党员、专业人员组成,在项目完工后,严格按标准验收,确保项目质量达标。三支队伍使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协商落地见效。为了更高效、更透明地使用小区公共收益实施环境改造项目,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由业委会牵头,在小区发动有各类工程资质证书的居民亮身份,通过报名、资格审核、公示等环节,形成“专家库”,目前“专家库”已有“专家”40余人,小区建项目,库里“专家”来监督,确保公共事务决策科学、过程透明、结果满意。民主协商不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理工具,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成效与启示】
操场社区党委始终围绕居民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民主协商推动了一系列民生项目落地,社区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
一是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通过“一月一听证”征集意见,经方案评定小组评审,施工监督小组全程跟踪监督,竣工验收小组严格把关,如今小区道路平整、路灯明亮、绿树成荫,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二是公共收益透明高效。定期公示公共收益收支情况,在居民听证会上共同商议使用方向,如增设电瓶车充电棚、建设休闲长廊等,确保公共收益真正用于居民所需。
三是社区氛围和谐融洽。居民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参与”,纷纷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形成了人人关心社区、人人参与治理的良好局面。
操场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和民主协商相结合,创新议事协商新机制,不仅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治理难题,更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其经验表明,只有真正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体,社区治理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