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中山公园:

从私家花园到人民乐园

武汉晚报 2025年10月14日

    中山公园全景。

    闻清舍茶馆。

    周末,公园内游船纷纷开动。

    相亲角。

    家长陪着孩子体验游乐场项目。

    汉口中山公园(以下简称“中山公园”)是武汉首个综合性公园。100多年前,它是“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私家花园,1927年收归国有后,武汉人有了自己的公园。

    历经百年,中山公园如今已是国家历史名园、重点公园,年接待游客1000万余人次。它不仅仅是一处市民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还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记事本,里面写着城市的历史和很多武汉人的生活记忆。

    源起:汉口地皮大王的“西园”

    截至今年8月31日,武汉市已建成1115座各类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武汉人可以“推窗见绿、漫步遇园”。

    中国人造园林的历史源远流长、技艺独特,商周萌生,汉唐兴起,明清鼎盛。

    今天,公园是市民习以为常的公共空间。但彼时的园林,多属于皇家、官宦、大地主。

    公园的概念源起于西方,19世纪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环境恶化,英国提出了利用公园建设来改良城市环境的理念。

    1847年,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城市公园的英国伯肯海德公园建成开放,10多年后,著名的纽约中央公园开始逐步开放。

    当时的武汉还没有公园,但私家园林、官署园林可不少,比较出名的有湖北按察使司署的后花园乃园、紫阳湖熊园等。

    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近代城市建设起步,商业贸易跃迁式发展,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

    当时,汉阳县柏泉乡(东西湖区柏泉街)的一个小村里,贫苦家庭出身的刘歆生因帮人看鸭子,被称为放鸭娃。

    1868年,我国第一座公园黄埔公园在上海建成,初名“公共花园”,由英国殖民者建设,不对中国人开放。

    不久后,放鸭娃刘歆生的命运也开始转折。他家受到一名天主教神父的资助,到汉口开办了牛奶坊。

    1896年,刘歆生的巨商之路启航。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开始创业,先后开办过煤矿、铜矿、修理厂、皮革厂、电话公司等,还因精通英语、法语,成为一名外商买办。

    当年,汉口城区自今中山大道以北,是大片的沼泽湖荡。随着商贸高速发展,城墙内的狭长城区已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湖北文史》记载,刘歆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开始了疯狂的买地之路。他压上多年积累的资金,在短短几年内收购了上自舵落口、下至丹水池、西至张公堤(当时尚未修建)、南至租界,方圆60平方公里的湖荡地,几乎囊括了汉口市区可能发展的全部土地。

    同时,他还投资运土填地、筑路建街、经营房地产,一跃成为“汉口地皮大王”。

    1905年,张之洞主持拆除汉口城墙,修建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修建张公堤。修建张公堤预算80万两白银,官府拨银不足,向社会募捐遇困后,刘歆生捐银50万两。张公堤建成后,堤内沼泽变良田,刘歆生超前的眼光也得到回报。

    作为码头城市,东南西北的行商汇聚而来,清末汉口汇聚了湖南、宁波、四川、陕西、广东等地的商人,而刘歆生是为数不多的本土巨商。

    刘歆生参与规划修建了老汉口多条街道,今天的江汉路,前身就是他修建的歆生路。20世纪20年代,仁济医院(协和医院前身)搬迁扩建时,他先后捐赠30亩土地。

    81岁的吕学赶是中山公园退休职工,曾花费3年时间,查找资料、采访老职工老居民,考据中山公园的园史。

    据吕学赶考证,1910年,刘歆生在今中山公园棋盘山周边、靠协和医院西院墙区域修建了私家花园,园子占地2亩多,有三四间房屋,一些花草树木。因此前他已在循礼门修建了刘家花园,新园位于刘园以西,故称“西园”。

    这座小小的西园,便是日后武汉名园中山公园的雏形与基石。今天的中山公园,就是在西园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不断扩建改造而来。

    《武汉市志》记载:武汉最早的公园是1923年由夏道南等武昌首义人士筹建的纪念性公园首义公园。关于中山公园是武汉第一座公园的说法,则源起于西园。

    新生:武汉市民的中山公园

    9月20日一早,汉口市民刘洋一家驱车赶到中山公园。他约了老同学在园中茶社叙旧,儿子心心念念要坐公园的小火车,母亲则准备和朋友们一起跳舞。

    周末的公园里很是热闹。游乐场里,孩子们嬉笑玩闹;凉亭里,老人聚拢在一起下棋打牌;花坛里,戏剧票友吊嗓子的声音传出;胜利广场前,舞团在排练;林间空地上,有人打起了太极拳……

    如今的中山公园,位于汉口核心区,被万松园、西北湖商圈,武展、武商、协和医院等围在中间,占地31.9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93%,年接待游客量1000万余人次,是一座“百姓乐园”。

    西方人在提出公园的概念时,指出了公园在生理、道德、精神、政治等方面有着种种益处。

    清末,我国引入西方现代公园概念,园内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演讲厅、茶座等设施,让公园能够承担文化娱乐、社交休闲、启蒙教化等多种功能。

    当时,公园成为知识分子交流的重要场所,深受文人喜爱。梁启超曾言,“一日不到公园,则精神昏浊,理想污下”。

    而从西园到百姓乐园,要从1927年说起。国民政府北伐后定都武汉,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成立“武汉市”。

    武汉市成立后,近代市政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当时的官员多有留学经历,拥有近代城市管理知识,意识到公园之于城市的重要性。当时《汉口特别市公务计划大纲》曾写到“公园于都市中如沙漠之源泉……”。

    在此背景下,西园被收归国有,规划建设“汉口第一公园”。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一些个人和团体就提出,建设中山公园以作纪念。

    已故南京大学历史学者陈蕴茜著有《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一书。她认为,公园在近代中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人在建造公园时特别强调民族主义特性与教育功能。

    孙中山逝世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山公园建设运动。据陈蕴茜统计,民国时期有文献可考的中山公园有309座,保留至今的有267座。

    武汉与孙中山有极深的渊源。他在《建国方略》中就指出,“武汉是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为武汉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1929年前后,中山公园、三民路、民主路、民权路、民生路先后在武汉建成,后城马路更名中山大道。随后,武昌红楼和汉口三民路又先后竖起孙中山铜像。

    吕学赶介绍,1928年,经汉口市委会批准,成立中山公园委员会,聘请留学英国归国的建筑师吴国炳为建筑顾问,筹集经费3万多元,把正准备建设为汉口第一公园的西园,改扩建为第一中山公园。

    1928年10月12日,西园改扩建工程开工。1929年10月10日,占地170余亩的中山公园正式揭幕开放。

    当时的中山公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深受民众喜爱。彼时文人吴炳焱的《新汉口竹枝词》就写道:“中山园里晚风凉,五五三三坐道旁,藤椅一张茶一盏,熏人不断白兰香。”

    《武汉市志》记载:园内建有亭、台、楼、阁,配置各种花草树木;建有足球、篮球、网球、高尔夫球等运动场,并建有游泳池、溜冰场、靶场、骑马场、儿童游乐场;还建有孙中山纪念堂等。游客进入中山公园,既可划船、游泳,也可骑马、溜冰、打球,游乐场和动物园更是儿童的最爱,老少咸宜,各得其乐,成为声名远播的游览胜地。

    至此,武汉有了第一个“百姓乐园”,公共空间完成了从私有专属到全民共享的民主化蝶变。

    见证:城市的历史之园

    9月28日,中山公园中部小白象雕塑前,胡女士带着蹒跚学步的儿子合影留念。30年前,她的父母也曾带她在这里拍下照片。

    小白象是雕塑家周桐的作品,1971年落成,是无数武汉人的儿时记忆。50多年过去,小白象外观虽略显斑驳,但仍神采奕奕,受市民喜爱,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城市记忆的坐标。

    吕学赶1965年进入中山公园工作,退休后住在公园边,至今仍每天都要到公园里转一转。

    在他看来,中山公园是武汉最接地气的公园,无数市民的少年嬉戏、青年婚嫁、中年闲暇、老年安乐都与它紧密相连。更重要的是,它亲历并记录了近代武汉一个又一个重大历史节点,是城市发展的缩影。

    1931年夏,汉口遭遇大洪水。8月2日,大水冲决单洞门铁路孔路基后进入市区,街市水深没及房檐,中山公园亦遭淹没,大量设施损毁。次年起,武汉市对中山公园进行了重建,修复原有设施,还新建了张公亭、四顾轩、落虹桥等,保留至今。

    1938年,武汉保卫战打响,中山公园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舞台。郭沫若、田汉等文化名人在此发表抗日演说,并组织了万人抗日歌咏活动。冼星海、张曙为歌咏大会正、副指挥,全体同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

    武汉沦陷后,侵华日军占领了中山公园用作兵站,停车养马,对公园设施进行了大肆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第六战区接受日本第六方面军投降仪式于9月18日举行,地点就设在中山公园张公祠。

    受降仪式后,受降碑与“受降堂”牌匾一度遗失。直至1998年,中山公园职工在张公祠地下室发现受降碑。经公园管理方多方考证,才发现张公祠就是当年的受降堂。2000年9月18日,武汉受降堂重启,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受降堂坐落在公园中部,白墙黑瓦的肃穆平房掩映在绿荫之间,400平方米的展厅内,“浴血十四载”“武汉抗战”“持久抗战”“受降光复”4条主线,串联起一段悲壮的抗战史诗。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祖国万岁”“爱我中华”……受降堂的留言板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爱国之心。

    1949年6月,武汉各界人士齐聚中山公园,庆祝上海、武汉等城市解放,《长江日报》曾对此进行报道。

    改革开放后,公园活力更强,各类活动不断举办,新设施、新景点逐渐落成,武汉市第一座摩天轮、第一座大型过山车相继在此诞生。

    2001年10月1日,中山公园经过了历时8个月的史上最大规模改建后开放,成为武汉市首个免门票的公园,随后市内280多座公园相继实行了免费开放。

    “小时候星期天能去中山公园玩一次是很大的奖赏。公园免费后,一家老小想来就来,武汉市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

    2005年,市民陶腊桂为了帮儿子找对象,与友人在中山公园组织相亲交流活动。经媒体报道后,中山公园姻缘角红极一时,一年多时间吸引了约十万人次家长参与,武汉市其他公园也陆续有了相亲角。

    至今,每个周末,中山公园的姻缘角仍很是热闹,三镇的家长来到这里为儿女寻找姻缘,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2009年11月12日,一座以孙中山、宋庆龄夫妇结婚留影为蓝本的铜像在中山公园胜利广场落成。如今,这座铜像也成了中山公园的标志性建筑。

    百年后的今天,中山公园似乎已不像过往那么受人瞩目,很多武汉人甚至为选择去哪个公园而纠结。

    家住后湖的张先生,15分钟路程内有超过8家公园可供选择,其中有体育公园、郊野公园、运动公园、小游园,外地的同学羡慕不已,称“你家被公园包围了”。但他不时还是会选个周末,到儿时最常去的中山公园逛一逛,看一看喷泉,到爷爷奶奶最喜欢的茶楼坐一坐,回忆下年轻时在公园里划过的船、看过的露天电影,享受城市最中心的静谧时光。

    文/记者孙笑天

    图/记者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