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在华中农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该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胡银根教授正在讲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容,58岁的兰勇在台下埋头记着笔记。
作为湖北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下简称“头雁”项目)现代种业班52名学员之一,兰勇年龄最长,最小的学员20岁出头。他们来自湖北各地,有人是种养大户,有人是家庭农场主……兰勇和“90后”外甥郭豹在孝感市云梦县成立了一家农业合作社,流转了4000多亩土地种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红薯等。
十几天前,兰勇从云梦县到华中农业大学报到,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他忍不住感叹:“这校园怎么这么大,像公园一样。”谈起学习收获,兰勇翻开课堂笔记说:“现在做农业,我们得改变了。”这些天,他加了不少教授的微信,打算在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后,邀请他们前往云梦调研,帮自己出出主意。
只有小学文化的兰勇是一个种田“老把式”。说起地里的收成,他自豪:受冻害影响,今年的小麦产量有所下降,但亩产也有900多斤。去年,花生亩产1000斤,红薯亩产近1万斤。
前不久,外甥郭豹在华中农业大学徐正华副教授指导下种油菜获得好收成后,兰勇真切感受到现在种田不能光凭经验,更要讲究科学。
郭豹去年参加“头雁”项目时了解到近年油菜行情不错,想种油菜。兰勇凭经验认为,一亩地产量也就100多斤,卖不上价格,“种油菜不赚钱”。面对舅舅的反对,郭豹想到了参加“头雁”项目结识的授课专家徐正华。徐正华对土壤测试后认为,这块地如果种得好,每亩油菜产量能达到350斤。
“还350斤,能达到200斤就不错了。”徐正华话音刚落,兰勇就接上了话茬。今年5月,郭豹在徐正华指导下种植的油菜收割了,在受冻雨和菌核病影响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到了270斤,局部地区达400斤。油菜丰收,兰勇对科学种田有了新认识。
油菜收割后,2024年“头雁”项目也启动了,兰勇催促外甥给自己报名。按照“头雁”项目报名要求,学员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副处长张爱华介绍,像兰勇这样的学员,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对农业有情怀,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我们干农业得改革。”这几天,在武汉学习的兰勇时不时给家里的郭豹打电话分享学习心得。
从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过去两年,湖北省共培育“头雁”学员1800人,今年将培育“头雁”学员800人。
记者张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