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外地老人来汉旅游突发心梗倒地

武汉专家上演“极速救援”创生命奇迹

    ECMO急救小组正在给陈奶奶建立血管管路。

    从北京来汉旅游的陈奶奶游览武汉长江大桥时突发心梗倒地,呼吸心跳全无。危急时刻,武汉医护人员“极速救援”,创造生命奇迹。“我妈现在正在进一步康复中,我们家人都特别怀念在武汉治疗的日子。感谢你们为她赢得了生机。”6月23日,陈奶奶的女儿给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董芳发来微信,“汇报”了母亲的最新治疗进展。

    8次电除颤10剂强心针

    紧急启动ECMO稳住生命体征

    3月26日下午4时45分,76岁的陈奶奶刚登上长江大桥,便一头栽倒在地。旅游团随团队医立即上前,发现陈奶奶怎么都喊不醒,口唇也变得乌紫,当即拨打120救助,并徒手给她做心肺复苏。几分钟后,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他们检查发现,陈奶奶心跳呼吸骤停,立即接棒继续为她进行心肺复苏,并将她火速送往离得最近的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

    5时05分,陈奶奶被送到急诊科。接诊的副主任医师李寿彭检查发现,尽管陈奶奶呼吸心跳全无,但瞳孔并未散大,口腔内也没有呕吐物,他判断只要积极抢救并启用ECMO,老人有很大的救治希望。心肺按压、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经过4位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5分钟后陈奶奶有了一定的自主呼吸,但心率极不稳定,还出现了室颤。李寿彭带领急诊团队先后进行了8次电除颤,用了10剂强心针,20分钟后陈奶奶的呼吸和心跳终于恢复正常。

    5时30分,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董芳带着ECMO急救小组赶到急诊科“接手”了患者。要启动ECMO,必须找到合适的血管建立管路。陈奶奶罹患多年糖尿病,血管条件很差,动静脉里有多个斑块,加上心脏骤停,原本狭窄的血管只剩下一条缝,给血管通路的建立带来极大难度。“不能放弃任何一点希望!”董芳和ECMO小组成员临危不乱,在床旁超声引导下终于找到合适血管成功置管。随着ECMO氧合过的鲜红色的血液一点点流入体内,陈奶奶的血压和氧饱和度逐渐稳定下来。

    ECMO和呼吸机只是暂时稳定了陈奶奶的血压呼吸,如果不尽快开通闭塞的心脏血管,老人将无法恢复自主心跳。心内科副主任张远恒接到电话后,迅速从家里赶到医院,与董芳一起确定了抢救方案。ECMO小组将浑身插满管子的陈奶奶一路护送到导管室,张远恒带领团队立即为她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发现给心脏供血的主通道前降支完全闭塞。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心功能很差,已经出现心衰。张远恒冒着极大的手术风险,仅用时20分钟就成功打通闭塞的血管。看着心脏重新恢复供血,在场的人都吁了一口气。

    多学科联手作战

    28天全力抢救创造生命奇迹

    ECMO支持48小时后,陈奶奶的心脏逐步恢复泵血功能。可要撤离ECMO,需要拔除之前置入动脉的管路,必须要对切口进行缝合。缝合不严密,有大出血的致命危险;缝合过紧,则会导致下肢缺血性坏死,有截肢的风险。对陈奶奶这样血管里密布斑块且狭窄的患者来说,缝合更是难上加难。董芳立即向显微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季伟求助。血管很脆又有炎症,要完美缝合很是考验医生的水平;缝合在ICU床边进行,体位很受限,处理起来更费劲。季伟只能尽量调整角度,对血管逐层解剖,结扎、止血、修复、缝合……两个多小时后,陈奶奶成功撤机。

    在多个科室的接力抢救下,陈奶奶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董芳第一时间请来康复科医生,针对性地对老人进行康复治疗。经过28天的治疗,陈奶奶慢慢睁开了眼睛,腿也能轻轻活动,顺利脱离呼吸机。4月22日,子女们将陈奶奶转回北京继续康复治疗。

    “陈奶奶能够救治成功很不容易。”董芳坦言,正是有了每一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和多学科团队联手作战,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表示,对重症患者来说,每快一秒,患者就会多一份活下来的希望。尤其是心梗、脑梗等危急重症患者,哪怕只是一分钟,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跟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较劲,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近年来市三医院对整个救治环节不断打磨,不断优化,将优势学科危重症急救与智慧医疗有效结合,与32个社区医联体单位合作,将急救网络下沉到社区,打造“E+医”10分钟健康圈,为人民生命安全打造出一条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

    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素华 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