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器人能轻松抱起卧床病人,帮他擦身洗澡,换洗床品;也能拿起锅铲炒菜做饭,洗碗缝衣……这样的场景已在国内人形机器人公司实验室里成为现实。而要让人形机器人精准控制工作时的力度和精度来实现这一切,就需要用上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零部件——减速机。
连日来,在黄陂祁家湾街道的武汉精华减速机工业园,湖北斯微特传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斯微特)迎来了一批批院士科研团队、人形机器人公司研发人员。公司董事长余运清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在国内目前还处于持续研发阶段,对微型减速机,尤其是RV精密减速机的需求正快速增加,而我们在几年前研发出的全球最小的微型减速机吸引了众多业内客户。”
湖北斯微特的前身为武汉精华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减速机行业30多年的民企,也是我市首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去年,公司研发制造的全球最大摆线齿轮减速机已交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将应用在俗称“人造太阳”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装置中。
“我们能做全球最大的,也能做全球最小的。”24日,在武汉精华减速机工业园的车间里,记者看到,检测人员正将只有手指粗细的减速机部件,逐一放进由两个表盘组成的精密仪器里进行检测,表盘指针产生的微微抖动,检测人员要眯着眼才能看清。
“这些配件加工好以后,要冷却24小时后才能稳定,在室内恒温下测试,每个齿轮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五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终检车间负责人胡凯说,工序多,技术难,常规生产1个微型减速机需要约半个月时间。
“做小的比做大的更难!”余运清告诉记者,人形机器人不仅有颈、肩、肘、膝等13个重要的“大关节”,还有手指、脚趾等“小关节”。机器人既要能举起重物,能精准完成力量指令,还要抗摔,“不能说撞一下就散架了”。
因此,微型减速机需要符合载重量高、抗冲击力强、扭矩大、使用寿命长等要求,而且零部件全部是手工装配,对精度要求极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北斯微特并不是近两年才开始追赶人形机器人的“风口”,而是经历十多年的日积月累,目前已有4个系列300多个品种的减速机,均达到国际国内的领先水平,已应用在各行各业的机器人“身上”。
“2018年,有企业找到我们,希望开发微型减速机,用于医用CT、车载卫星天线等产品上。”余运清说,市场有需求,企业就要响应,公司集中技术力量,并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王天然院士科研团队合作,开始设计研发微型减速机。
当时,市场上并没有能造出微型减速机的企业,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减速机内的70多个零配件,选材、锻打、加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推倒重来,经过3年多,一款外径为30毫米、重量仅200克的产品终于成型。
“其实原理大同小异,核心点是高刚性和高精度。有了研发制造微型减速机的基础,现在我们在该款产品的基础上,去开发更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产品,专业程度和应用更宽泛。”余运清说。
两个月前,余运清在深圳召开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表以“让人形机器人更有力”为主题的演讲,作为行业引导性发言。上周,他又前往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团队现场讨论人形机器人减速机研发课题。
目前,湖北斯微特正瞄准人形机器人的新方向,铆足了劲设计研发。“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公司等国内龙头企业如今已是其合作对象。今年上半年,湖北斯微特已实现经营业绩同比倍增,预计全年产值将突破亿元大关。
记者彭仲 郝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