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展在江汉关博物馆开展

    武汉晚报讯  数百年前的中国风如何吹到欧洲,让伦敦竖起中国宝塔,也为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注入新的灵感?江汉关博物馆刚刚推出的“相遇:明清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展,也许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

    6月26日,“相遇:明清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展在江汉关博物馆开展,该展由江汉关博物馆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以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为视角,通过70余件外销瓷器、漆器、画作、牙雕、螺钿、银器、扇子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中西两种文明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遇与融汇的篇章,带领观众感悟文明交流互鉴、倡导世界多元共生的重要意义。

    展览分三大单元。第一单元“幻想:神秘的中国人形象”,展示了中世纪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与描绘。在这一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富饶国度,吸引了大量西方人的目光。他们通过游记、绘画等形式记录了大量中国人的图像。

    第二单元“沉迷:令人向往的‘中国风’”,聚焦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通往东方的航线后,大量中国外销艺术品远销欧洲的历史背景。华美的漆器、精美的瓷器等艺术品成为欧洲贵族、富商竞相购买的对象。中国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不断被欧洲人模仿与改变,并体现在瓷器、画作及纺织品等物品中,形成了欧洲巴洛克式艺术与洛可可式艺术中的中国风。例如,位于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的邱园宝塔,则是中国式宝塔,于1762年设计建造,被认为是受到《荷使首访中国记》中记载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影响,而设计建造的中式风格建筑。

    第三单元“显现:清代人的社会百态”,通过外销瓷、外销画等艺术品,展示了清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百态。这些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题材广泛,上至皇室官宦、下至市井百姓,几乎涵盖了清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俗的方方面面。人物山水楼阁图像、“农家乐”题材、仕女婴戏、历史文化人物和故事是经常出现的题材,以展品清粉彩百子闹春壁瓶为例,该瓶专门为西方贵族家庭装饰房间用,图中孩童游玩活动多种多样,尤以舞龙舞狮最为壮观有趣。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观众可预约前往免费参观。

    冯爱华  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