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7月26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带领中西医团队联手“凿壁”,失明女童的世界亮了

“追光”医生陈达:针尖律动让视神经重新“通电”

    眼科副主任陈达为失明患儿欣欣进行针灸治疗。

    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高压氧科主任袁辉胜指导患儿欣欣的高压氧治疗。

    耳鼻喉科副主任许黎(左)为患儿欣欣(右)进行入舱前评估。

    今年4月14日的一次意外坠落,湖北孝感9岁女童欣欣(化名)的左眼受伤,当场失明。她曾远赴国内做视神经手术最权威的医院,术后眼前仍是黑暗。  

    视神经疾病多将导致后天性失明,目前医学上只能做到对症治疗,疗效不佳,患者常常奔走于国内各大眼科。但是,不少外地医生同行会告诉患者:“湖北有一位医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上有突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MDT(多学科联合诊疗)陈达团队的一项“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新技术,好似在黑暗的壁垒上凿开了一道光,引得患者选择在这里留下。

    “心中有爱、重见光明”,这是患者送给陈达的一句话。有着20多年党龄的陈达,将这句质朴的话语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持续投身新技术研究。团队对2021年以来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各类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近80%,这一疗效居于同领域全国前列。

    19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病区,可以听到天南海北的乡音,而欣欣即将在这里完成第三个疗程的治疗,她的左眼终于重见光明。

    9岁女童高处坠落

    单眼失明手术无果

    4月14日傍晚,欣欣在小区内玩耍。突然有玩伴跑来家中报告:“欣欣从高处摔下来了。”妈妈赶往事发地点看到,女儿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左眼眉骨上方满是血,还有鲜血从鼻腔流出,左眼看不见了。

    视神经病变往往从外观上看不出异样。当地医生紧急为欣欣清创,紧随其后的影像检查显示:左眶骨骨折,判断左眼失明为视神经损伤所致。医生建议接受视神经减压手术。妈妈带孩子远赴国内率先研发这项手术的医院。

    4月26日接受手术。手术成功“解放”了被卡压的视神经,欣欣术后第一天有过微弱光感,但到了第二天,这一丝光亮像风吹过的蜡烛一般熄灭了。经主治医生推荐,欣欣妈妈找到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达。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60%的患者即刻无光感,复明率极低,但视神经是否存活、是否有残存的功能,难以从影像上得到证实。“瞳孔对光反射”检查可直观说明视神经的状况,陈达拿着小手电近距离照向欣欣的伤眼,发现她的瞳孔并不能像常人一样随着光线的射入而收放变化,这说明孩子的视神经失去了应有的传导功能。

    “视神经能不能‘复活’谁也无法预期,作为医者不能轻言放弃。”看着家长期待的眼神和孩子寂寥的背影,陈达决心一搏。

    针灸深刺破“壁”见光

    实现“从0到1”质的飞跃

    视神经类疾病中,中医将突然失明称为“暴盲”,逐渐失明称为“青盲”,认为是经络瘀阻、目窍失养所致。但从事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陈达更乐意用“接地气”的方式向患者讲解病情。

    “人的眼球不仅是光学器官,同时也是神经器官。”他说,眼球就像一个电灯泡,视神经类似于电线,视神经孔好比灯泡的基座,当电线穿过基座通向大脑指挥部,灯就亮了。人的视神经内部有着无数根神经纤维束,如果这些纤维并未完全断裂,那么经过激活,就还有一线希望“通上电”。

    陈达团队的“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其核心为针灸技术。陈达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精准选取穴位,减少进针量,双眼治疗从过去的18个穴位减少到10个穴位,既增强疗效又减少患者痛苦。针尾连接着电极,他反复测试获得最佳参数。

    穴位数减少的同时,增加了进针深度。成年人与儿童的眼球大小不同,屈光不正人群的眼轴更是长短不一。十年来,陈达医生脑中形成了一幅眼眶“3D地图”,每次都能让针尖抵达患者眼球后方的最佳位置。粗略计算,陈达每年亲手扎针超4万根,根根银针精准地与眼球“擦身而过”。

    5月7日,欣欣开始第一个疗程。对于年幼的欣欣,陈达结合影像显示的眼球数据,选择从球后穴、承泣穴等关键穴位进针,当针尖抵达目标深度,便将针尾接通电极,使针尖在眼眶深处产生律动。

    好像在黑暗的壁垒上凿开一线光,第一个疗程结束后回到家,欣欣妈妈向陈达报喜:蒙上孩子的右眼,她的左眼感觉到光亮,准确说出房间是否开灯。对于眼科治疗来说,这难得的光感是“从0到1”质的飞跃。

    中西医结合疗效倍增

    多学科团队联手“追光”

    凿“壁”见光,凿的也是中西医之间的学科壁垒。

    依据中医理论,针灸治疗有助于贯通经络,运输气血精津。陈达用现代医学分析说,针灸疗法能刺激眼部周围神经感受器和末梢血管,促进神经细胞的代偿作用,唤起视觉功能。

    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渗透于每个科室。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陈达发现仅靠中医药手段是不够的,他提出在治疗方案中引入现代医学中的新兴疗法——高压氧舱治疗。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多年打造脑科中心,将高压氧舱运用于脑神经康复治疗中。该院是我省最早建成高压氧舱的少数几家医院之一,2022年再次升级迭代,引进国产最新一代高压氧舱。眼科MDT团队成员、神经外科副主任兼高压氧科主任袁辉胜介绍说,高压氧治疗可以纠正视神经缺氧状态,阻止缺氧而导致的各种神经病理变化。

    但是欣欣能不能进高压氧舱?尚需进一步评估。眼科MDT团队成员、耳鼻喉科副主任许黎为欣欣进行入舱前检查,耳内镜及声导抗显示鼓膜和中耳功能并无异常。由于欣欣的视神经手术是以鼻腔为入口,许黎又特地为她进行鼻内镜检查,显示鼻腔恢复良好。

    顺利通过进舱前评估,欣欣每天接受针灸治疗之后,接续高压氧治疗。

    进入第二个疗程,欣欣对针灸的刺激从迟钝无感到越来越敏感。第二个疗程结束再次进行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来自9个方位的光源都能正确指出。第三个疗程进入尾声,她的左眼视力达到0.12,狭窄如管状的视野一点点在拓宽。

    各地患者奔赴而来

    团队探索“治疗标准化”

    “我从北京来。”“我从深圳来。”“我从上海来。”“我从成都来。”除了港澳台和西藏自治区,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可以见到各地患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曾走遍北上广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权威眼科。

    陈达医生介绍,“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主要针对视神经病变中发病率最高的前四位,包括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药物毒副作用引起的视神经损害,而前三类疾病恰好发病率更高、致盲率更高且无明确疗法的疾病。经临床实践,这一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视野,延缓病情进展。

    汪先生(化名)是湖北武汉人,因眼部病毒感染突然双眼失明,辗转北京这才得知武汉就有好的疗法。2021年3月,他由家人搀扶着找到陈达医生时“已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治疗第三天就有一种“天蒙蒙亮”的感觉。现在,他已能摸索着买菜、做饭、接孩子了。

    来自海南的王女士(化名)突发视神经炎,虽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视力仍持续下降,去过北京一二十趟,最后选择在武汉治疗。她来的时候,医生把手贴到她眼前,她才知道有东西在晃动。完成两个疗程后,虽仍有视物模糊,但能独自飞回海南。

    来自深圳的张女士甚至求医到了海外。去年1月的一天,一觉醒来眼前白茫茫一片。因为曾经的留学经历,她在国内多家医院治疗无望后,远赴英国治疗,可英国专家说“没有好办法”。张女士从病友群得到线索来找陈达医生。经过多疗程治疗,张女士的视力恢复到0.3。

    党建引领促发展,中西医结合谱新篇。2023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入围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建设单位。“视神经疾病领域同样能走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之路。”陈达坦言,“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上总结疗效机制?如何对大量病例进行数据化分析?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团队将不断探索、不懈追求。

    罗兰 应述辉 李雅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