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曾表示,无“人工”不“智能”。“00后”设备工程师石亚楠刚刚工作两年,已经在海尔武汉的智能化工厂里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法。他是如何做到的?
7月31日,记者来到海尔工业园空调工厂,自动安检机器人右下方印着年轻工程师石亚楠的头像,旁边写着“亚楠”安检。
这些安检机器人带有先进的敏感探测设备,通过机器上的端子检测装置与空调蒸发器接触,仅用8秒便可实现对其电气安全性能的自动检测,在工厂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旺季到来产能满负荷拉动,8秒安检速度稍显滞后,亟需升级迭代。厂家技术员受邀请两次过来调试,均认为已经没有优化空间。
石亚楠主动攻关,一方面积极找设备厂家咨询,一方面将安检机器人的程序备份出来,反复研究参数,终于找到关键一步,将机器人在端子口检测过程中的6秒停留优化为3秒。
安检机器人重新“上岗”,不仅自动安检效率对比去年提升45%,也为园区节省了改造费用近30万元。这一创新举措在海尔智家内也获得了认可和推广。
创新不止于此。走进工厂后方包装区域,4台红色码垛机器人非常打眼,它们正扬起长长的机械手臂用吸盘抓取空调进行码垛。
码垛,是生产工艺流程的最后一步。前不久,石亚楠帮助这些机器人再一次实现效率提升。
通过对机器人运动行程的观察,石亚楠详细记录每个动作的运行时间,不断优化设备参数;经过数百次的反复验证,最终锁定了码垛机器人最优的运行速度。
更新后的码垛机器人吸取能力提升10%,放置回转能力提升20%,整体效率提升30%。
不久前,工厂以石亚楠的名字命名了创新工作法和创新成果。空调工厂表示,以员工名字命名工作法不仅是给其他员工树立标杆,也希望营造创新进取的氛围,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记者徐丹 通讯员杜曼君 汪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