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
“错峰”保护水鸟繁殖
国际湿地城市武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水鸟繁殖乐园。每年3—8月,成千上万的鸟类,在荷叶、菱角、芡实等水草上安家、筑巢繁育鸟宝宝。而同期正是水草生长旺盛时期,治理部门需要收割水草来保障湖泊水质,两者之间出现冲突。
7月9日,市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妥善处理水草收割与水鸟繁殖矛盾,并提出合理制定收割计划、水草收割“错峰”水鸟繁殖、人工替代机械、分区作业等策略。
武汉市观鸟协会也就此发出倡议,呼吁公众了解鸟类保护知识、关爱水鸟繁殖、规范观鸟和野鸟摄影行为,使湖泊成为人类和鸟类共同的安全家园。
湖边办起自然教育课堂
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指导老师韩忠介绍,2017年,他带领同学们创建了湖北大学荷仙子志愿队,与沙湖公园共建沙湖公园自然教育基地。这是武汉第一个公园里的自然教育基地。
借助“公园大课堂”,师生们立足湿地特色,在沙湖公园开展了“水科普”系列活动。学生们担纲自然教育师,开设全龄友好自然教育公益课堂,带领小朋友们,走近湖泊、亲近自然,传播地理、生态环境等专业知识和保护理念。
他们深入挖掘沙湖文化,把沙湖历史变迁与湖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集体记忆连接起来,在湖北大学濒临沙湖的水塘建设琴园小微湿地生态研学廊道。
目前,这支志愿队伍在沙湖公园开展自然教育30余次,发现自然之美,感悟人文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武汉生态文明大讲堂·首义论碳开讲
当日,武汉生态文明大讲堂·首义论碳在中碳登大厦开讲。
当天,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入驻中碳登大厦。“中心”于2021年12月获教育部认定,由湖北经济学院牵头,依托该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优势,联合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单位构建校内和校外相互支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院长严飞表示,“中心”入驻中碳登大厦,将更贴近大厦里的涉碳头部企业,加快在“双碳”领域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加速度。
武汉成立首个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产业联盟,由中国电信、中南建筑设计院、清能低碳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14家龙头企业组成,聚焦产业前沿、促进规模集聚、加强创新集成、丰富场景应用,提升武汉绿色低碳能级,同时依托武昌区,擦亮武汉低碳名片,打造一流的绿色低碳产业高地。
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于海涛 金宪琦 实习生李琳
参与采写: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