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对口帮扶五峰县中医院一年 回汉后仍有老乡咨询病情

他成为山坳群众“医”靠

    王柯经常在山坳里出诊。

    武汉晚报讯(记者张金玉 通讯员林坤 许丽)“不舒服要早点看医生,不要忍着,把小病拖成大病。”8月22日一早,武汉金银潭医院呼吸科的医生办公室里就传出主治医师王柯大嗓门的汉味普通话。尽管他已经从五峰县回到武汉一个多星期了,但依然有五峰县的患者不时给他打电话咨询病情。支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一年,王柯已然成为当地群众信赖的“医”靠。

    “他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2023年8月13日,48岁的王柯作为对口帮扶的医疗专家,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金银潭医院前往五峰县中医院。14日办理入职手续,15日便已参与急诊科倒班。他从医26年,曾先后在消化、呼吸、急诊多个科室工作,是个多面手。

    “按照以往惯例,帮扶专家只需进行技术指导,无需参与夜班倒班。”五峰县中医院长罗永生说。然而中医院承担着五峰县西部5个乡镇医卫中心的作用,同时也是转往上级医疗机构的急诊急救中转站,工作繁忙,人手紧缺。王柯得知情况后主动提出:“我跟大家一样,轮班转。”

    自从有了王柯的加入,急诊科的压力减轻不少。碰到其他同事请假,王柯总是主动帮大家顶班。在急诊科的排班表上,王柯的班次基本全部排满,即使是休息也是随叫随到。

    “有一次,王柯下夜班后正在休息,一位老人来到急诊科点名要找武汉来的专家看病,他接到电话后便立刻赶到了医院。”急诊科医生刘晓菡回忆道。

    “王柯没把自己当成远道而来的专家,而是成为医院的一分子。”中医院为他安排的每月一次探亲假,他只休过一次。王柯的母亲肿瘤复发住院,他也仅仅回家了3天,还不时打电话回来了解患者情况,在为母亲确定好诊治方案后便第一时间又赶回五峰县。

    徒步出诊11个小时

    与武汉不同,王柯出急诊走的是山路。刚开始的两个月,晕车的他常常安排好患者后,自己就到路边吐。“一圈一圈盘山公路,加上有些地方修路,很难走,我感觉自己像在洗衣机滚筒里转,一坐车就晕。”为此王柯的解决办法是,多出诊接病人,让自己的身体尽快适应。

    今年年初,五峰县普降大雪,王柯接到红渔坪村一位村民的急救电话,称倒在雪地里无法动弹,疼痛难忍。他立即带人赶去,救护车开到半路,在结成冰的泥巴路上无法继续前行。王柯便与同事一起拿上担架和急救箱,徒步向患者家中赶去。现场初步诊断患者为胫骨骨折,需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王柯又与同事一起将伤者用担架一步一步抬下山去。平时2个小时的路程,这次却花了11个小时,大家到晚上快12时才返回医院。

    王柯记得,自己出诊时间最长的一天,从早上7时一直到第二天清晨5时,连续跑了5趟,来来回回忙了22个小时。有摔倒的老人,还有主动脉夹层患者。能处理的患者接回院内处理,没有医疗条件解决的就要安排往上级医疗机构转院。有些村民住在山坳坳里,车开不上去,就纯靠两条腿,背着医疗设备一路走进去。“说实话,我当时体力有点跟不上,累得够呛;后来走了一段时间,体力好了很多,身体也强壮了。”王柯笑着说。

    “你走了,我们找谁看病呢?”

    除了参与急诊科工作,王柯还积极参加住院部内科会诊,在他的“传帮带”之下,许多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中医院医生的诊治水平也有了长足进步。

    “心包穿刺术有一定风险和难度,之前基本不做,但在王柯的指导下,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独立操作。”五峰县中医院内科医生胡学涛说,之前一位84岁的老人送院时有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症状,被诊断为“慢阻肺”,并伴随心脏积液情况,需立即进行心包穿刺术,但之前院内无人做过此类手术,转送上级医院又怕错过抢救时间。幸亏王柯赶来会诊,顺利完成了手术。

    此外,诸如昏迷、小儿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等常见的一些急性病症,以往多数病人需要转院。王柯就把对应的临床诊疗指南拿出来,鼓励中医院的医生尝试,没有做过的就手把手指导。如今,面对这些急症,医生们应对起来从容多了,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不用长途跋涉多跑路。

    在五峰县的日子,王柯还喜欢跟患者聊天,尤其是老年人。每次看诊,他都在闲谈中潜移默化地转变村民对疾病的看法,告诉他们要加强日常的慢病管理,按时服药,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临近离开五峰县的时候,一位常来聊天的村民问他:“你走了,我们找谁看病呢?”

    王柯握着老人的手回答:“就找中医院的医生,他们是我的同事,我会的他们也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