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三台高难度手术同时进行 医生争分夺秒与生命竞速

“均分”一个肝脏救活两名女子

    叶少军主任(右二)和团队专家无缝对接顺利完成供肝劈离和两台肝移植手术。

    韦女士和张女士(右)相互为对方鼓劲加油。

    记者刘璇 摄

    将一个肝“劈”开,分别移植到两个成年肝衰竭患者体内,两人都重获新生。“我俩很幸运,都等到了救命肝。共用一个肝,让原本素不相识的我们从此以后血脉相连。”8月28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研究院/移植医学中心复诊的韦芸(化名)和张巧巧(化名)争相晒出检查报告。记者看到,出院才20天,两人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新肝在她们体内已经开始正常工作。

    “‘一肝两受’大多是给一个大人和一个儿童,同时给两名成年人会大大增加手术风险。”主刀医生、该院肝胆研究院/移植医学中心叶少军主任介绍,一台供肝劈离手术和两台肝移植手术无缝完成,意味着同时进行三台高难度手术,能独立完成的团队在国内并不多。

    同一病区两名患者等待肝源

    28岁的韦芸生活在贵州黔南州,几年前被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这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肝病。去年9月,在上海住院的韦芸试遍各种方法,转氨酶就是下不来。医生告诉她已经到了肝硬化阶段,唯一的生机就是肝移植。

    在病友推荐下,她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做了登记,等待匹配的肝源移植。6月5日,韦芸住进了医院。

    同一病区的张女士,也在焦急等待合适的肝源。

    56岁的张巧巧是湖北黄梅人,常年和丈夫金先生在外打工。2022年“五一”,体检查出脾脏有点大。后进一步检查发现肝功能不好。今年出现肝硬化并发症。

    5月24日,张巧巧因拉血便被送进中南医院。做完检查后,确诊她已经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6月1日金先生说服妻子转入肝胆研究院/移植医学中心。

    大爱男子弥留之际捐肝

    医生精算后决定一分为二

    分别等待了41天和45天后,韦芸和张巧巧迎来重生希望。

    7月15日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OPO科常务副主任周威接到电话:一名40岁的男子因严重脑外伤并发脑干出血,生命垂危。家属忍痛在器官捐献同意书上签字,捐出他的心脏、双肺、肝脏、双肾和胰腺。

    “供肝条件非常好,血型跟韦芸和张巧巧也匹配,可以考虑让她们共用一个供肝。”周威表示,由于疾病消耗,韦芸体重只有45公斤,张巧巧体重为50公斤。经过精确评估,团队认为将供肝一劈为二,完全能够满足两人身体所需。

    一般情况下,接受劈离肝手术的患者都是一个儿童和一个成人,将20%的左肝外侧叶给儿童患者,成人患者使用大比例部分。韦芸和张巧巧都是成年人,需要的肝脏体积都比儿童大。这意味着,劈离肝不能像往常一样按2:8的比例分,而要相对“均分”。

    体内“均分式”劈离肝

    手术风险难度倍增

    “这种‘均分式’肝劈离,手术风险和难度呈几何倍数增加。”叶少军说,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要保证劈离后的左右肝都够用。反复斟酌后,他们选择从肝中静脉处劈离。

    肝中静脉是肝脏的主血管,分给左边肝还是右边肝、怎么分才是最优选择,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团队通过影像技术,对供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下腔静脉和胆道系统分别进行了三维重建、评估和精准测算体积,将保留了肝中静脉的左半肝给韦芸,用髂动脉重建肝中静脉的右半肝分配给了张巧巧。“类似于搭了一座桥,把它连接到腔静脉上,保证静脉回流的通畅。”叶少军解释。

    7月16日早上,志愿捐献器官的男子遗憾离世。上午7时30分,叶少军、周威带领团队上台获取肝脏。

    劈离、修肝……整个过程只花了3个多小时。张巧巧和韦芸都已做好了手术前的准备。移植手术无缝对接!叶少军主任、钟自彪主任和刘忠忠医生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与生命竞速。历时8个多小时,重约1000克的右半肝被顺利移植到张巧巧体内,另一重约670克的左半肝在韦芸体内“安营扎寨”。

    由于胆红素长期居高不下,韦芸的血管变得异常脆弱,医生在吻合血管时小心翼翼,如同在头发丝上雕花。在吻合血管和管道“开闸”的瞬间,金黄色的胆汁汩汩排出,新肝开始工作!

    8月6日,术后第22天,张巧巧出院了。“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看着重获新生的妻子,金先生暗自庆幸当时当机立断。“能像正常人一样有质量地活着,这种感觉真好!”3天后,达到出院标准的韦芸说。

    链接>>>

    一肝两用为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希望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研究院院长叶啟发教授介绍,劈离式肝移植是肝移植手术中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的手术之一。需要医生对肝功能判断非常精准,肝脏相关解剖结构非常熟悉,手术操作要非常精细,保证“一分为二”的肝脏都保留有重要的血管、胆管,才能发挥正常肝脏功能。

    叶啟发教授坦言,器官移植一直面临着器官紧缺的问题,很多患者都因为最终等不到可移植的匹配器官而抱憾离开。该技术能最大程度地挽救更多可以挽救的病人,为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据了解,作为我国背驮式肝移植开创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叶啟发教授带领团队去年开展了9例劈离式肝移植,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4例劈离式肝移植。

    叶啟发教授表示,新技术仅仅是解决供体匮乏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推动器官捐献、增强公众意识等方面,仍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救治。    

    记者刘璇 通讯员张翼飞 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