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杨娟娟)“您跟老伴一包盐能吃多久?一瓶酱油能用多久?”9月10日清晨,村民陆续赶到新洲区李集街卫生院,参加武汉市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摸底调查。为方便村民理解,调查员特地将克、毫升等计量单位,具体化为一包、一瓶、一碗。
日前,武汉市卫健委研究制定《2024年武汉市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技术方案》,在全市16个区开展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工作,旨在全面掌握我市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市慢性病科学防控提供重要依据。
武汉市疾控中心慢非传与伤害防制所所长罗俊介绍,项目计划年内完成信息采集,明年年初出具调查报告。项目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常住居民,按照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一共抽取44个街道(乡镇)为调查点,平均每个调查点至少需调查250人,总样本量约11000人。
“监测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三大类。”罗俊介绍,身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问卷调查采用社区、家庭和个人三种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社区问卷涉及辖区内人口、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保健及慢性病防控等基本信息。家庭问卷包括家庭成员经济收入、饮食情况等。个人问卷包括慢性病患病情况、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情况,以及饮食习惯和身体活动状况等。
9月10日,新洲区李集街卫生院率先启动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摸底调查。19岁的小张家住徐沟村,几天前村干部上门组织动员,得知摸底调查的内容和意义,小张欣然前往。70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她有个亲戚曾在两癌筛查中发现异常,但没有引起重视,后来病情恶化去世了,此后她便格外注重健康体检。“趁这个机会,我们也对自身健康状况摸摸底,这很有意义。”
武汉市卫健委疾控处一级主任科员向攀介绍,居民慢性病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社会与经济发展及卫生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武汉市卫健委一直重视该项工作的开展,上次调查是在2019年,时隔5年再次开展该项工作,将有助于连续、系统掌握我市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市“323”攻坚行动提供相关本底资料,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