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

黑科技疗法引领科学止痛

    10月21日,是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疼痛的性别差异”;10月21日—27日,是中国镇痛周。自2004年10月国际疼痛学会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以来,将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确定为“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也将每年10月的第三周确定为“中国镇痛周”。

    我国慢性疼痛患者

    已超过3亿人

    疼痛,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生理感受。对于人来说,有些疼痛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提示身体出现了问题。但是有些疼痛不仅没有预警作用,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增加自杀、抑郁焦虑的潜在风险。这就是慢性疼痛。

    湖北省疼痛治疗中心、湖北省疼痛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疼痛科主任杨庆红教授介绍说,慢性疼痛是指持续或者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的疼痛,现已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疾病。《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迅猛增长。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健康问题。

    “由于目前对疼痛和镇痛治疗的认知不足,中国慢性疼痛患者就诊率相对较低。”杨庆红主任表示,慢性疼痛患者应及时到疼痛科就诊并进行长期疼痛管理,如果慢性疼痛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疾病,疼痛治疗对于疾病治疗也有正向作用。

    “镇痛起搏器”

    黑科技疗法引领科学止痛

    慢性疼痛该如何治疗呢?

    杨庆红主任表示,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一般遵循“四阶梯治疗”原则。第一阶梯为无创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第二阶梯为微创介入治疗,包括靶点药物注射、射频治疗等;第三阶梯为神经调控治疗,包括外周神经电刺激、脊髓电刺激、鞘内药物灌注、运动皮层电刺激等;第四阶梯则针对慢性疼痛的外科治疗,包括各种神经系统毁损性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调控治疗是如今微创外科治疗疼痛的主流治疗“黑科技”,使更多慢性疼痛患者从中获益。

    “脊髓电刺激疗法又叫‘镇痛起搏器’,通过在脊髓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采用‘弱电流’刺激方式,将产生的微小电流传至脊髓,从而中断‘疼痛信号’发送至大脑,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杨庆红主任介绍,这种方法原来主要应用于脊柱术后顽固性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如今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日前,杨庆红主任到黄石一家医院进行学术讲座时,当地医生请求帮助——病房有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两个月前头颈部患带状疱疹后,面部、后枕部剧烈疼痛,注射止痛药都止不住疼痛,在病房没日没夜痛得大叫,病房中的其他病友只能转到其他病房,患者痛不欲生。杨庆红主任当天就让患者转到武汉治疗。

    患者转到武汉后,杨庆红主任在充分评估病情后,决定为患者进行脊髓电刺激疗法。术中,杨庆红主任会在DSA机透视下,在局部麻醉下打一针,将一根长度仅有几厘米的“小电极”植入到疱疹病毒侵犯的神经处,外接一个“小电池盒”,开机调整电刺激参数后,患者患处疼痛明显减轻,当天就可以安然入睡。经过两周持续、精准的电刺激治疗后,患者患处疼痛得到明显缓解,遂拔出电极。患者现已康复出院,对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杨庆红主任介绍说,脊髓电刺激疗法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电极植入术,永久性电极植入术的患者,“小电池盒”可以植入皮下,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可以像手机无线充电一样在体外给电池充电,患者即使在武汉的家中,工作人员在北京都可以通过远程操作调整电压参数等。目前,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已通过脊髓电刺激疗法为多名顽固性疼痛患者解除了疼痛。

    孔镜技术

    开“小孔”治“大病”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1993年开设疼痛门诊,2006年4月率先在湖北地区建立疼痛病房以来,一直紧跟国内外专科发展前沿,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多项微创技术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他们开展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为众多颈椎、腰椎病患者解除了疼痛。

    今年70多岁的吕先生老家是湖北鄂州,从部队退休后定居武汉。这位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工作都没叫一声苦的老战士,却被20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折腾得够呛。他说因为腰痛、腿痛,日前他出现了间歇性跛行,走个一两百米就痛得要坐下来休息。9月26日,手术后第三天正在病房康复的吕先生说,杨庆红主任为其进行了椎间孔镜手术,手术后三个多小时,折磨自己多年的疼痛就消失了。他连连称赞:“杨主任的医术确实高!”

    疼痛无小事,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疾病,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患者要早诊断早治疗,更应该科学治痛,将长久痛苦的慢性疼痛“扼杀在摇篮里”。杨庆红主任提醒,慢性疼痛延迟治疗可能会增加其他健康相关问题的风险,及早、充分、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可降低疼痛带来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舒适度。

    通讯员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