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4岁男童小肠移植获新生

医护接力助“短肠宝贝”闯关成功

    肠外科吴轲教授(中)为患儿实施小肠移植术。

    患儿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床边肠镜及活检。

    通讯员刘坤维 王伟 摄

    4岁男童遥遥(化名)因小肠扭转缺血坏死,切除了90%的小肠,只能靠输液补充营养,生命危在旦夕。近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由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副主任吴轲领衔,联合小儿外科、小儿内科等多学科组成小肠移植团队,为遥遥成功植入“新肠”,如今孩子已能够进食稀饭等流食。10月22日,记者从协和医院获悉,遥遥术后恢复良好,将于本周康复出院。

    4岁男童小肠坏死被切除

    术后空肠不足20厘米

    今年4岁11个月的遥遥来自湖南长沙。5月2日,遥遥因腹痛被送往当地儿童医院,被诊断为“脓毒血症、休克、肾损伤、肠梗阻”,因病情危重收入ICU进行治疗。急诊手术开腹探查后发现,遥遥的肠系膜根部生长出一个巨大淋巴管瘤,导致小肠发生急性扭转缺血坏死。医生紧急为他切除了坏死的大部小肠及升结肠,剩余空肠不足20厘米。

    正常人体的小肠一般长5至7米,若小肠被切除后的长度短于1米,会因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导致患者无法维持身体的营养需求,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短肠综合征。此时,空肠长度远远不足1米的遥遥几乎无法消化吸收,每天至少要注射2000毫升营养液来维持生命。然而,长时间的静脉营养引发了胆汁淤积性肝炎、腹腔感染、重度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他的身体也日渐消瘦,原本1米1身高的他体重不到15公斤。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最终将因多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放弃。”今年6月,遥遥的父母在查阅资料发现协和医院成功开展小肠移植术的消息后,带着孩子来到协和医院求医,祈求能为孩子搏回最后一线生机。

    小肠移植团队协力合作

    完成儿童小肠移植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及肠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陶凯雄教授介绍,尽管小肠移植在成人患者中已有一定的应用经验,但儿童小肠移植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为儿童的小肠血管更加细小且短,需要更加精细的吻合,同时,儿童耐受性较差,体内的免疫反应更加剧烈,因此排斥反应的风险也更高。

    为确保此次移植手术顺利开展,协和医院多次召开协调会,小肠移植团队——胃肠外科、小儿外科、儿科、麻醉科、手术室、药学部、超声医学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制定详细的手术保障方案。在等待供体期间,小儿外科副主任王勇带领团队为遥遥清除腹腔脓肿,控制腹腔及造口感染,有效改善营养状态。

    9月初,遥遥终于等到了小肠供体。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9月12日上午,在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等多个学科通力协作下,陶凯雄主任、吴轲主任医师手术团队将3.8米小肠供体仔细修剪,植入到患儿体内,再将小肠血管精细吻合。随着血供的恢复,移植的肠管恢复血色,并开始蠕动起来,宣告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儿转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继续治疗。

    医护接力守护

    助小患儿术后勇闯难关

    对小肠移植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还面临重重难关:抗感染、抗排斥、营养关……在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吴轲和儿科副主任张志泉的带领下,医护团队实时动态监测,每周定期进行床旁超声、内镜、药物浓度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诊疗方案和护理策略,确保移植肠生存良好。

    “术后第18天,遥遥突然开始发热,体温升到39.7℃。”PICU护士长李力回忆道,患儿围手术期如果发生感染是比较凶险的。医护团队评估病情后,考虑为消化道感染,紧急采取退热、抗感染等治疗措施,严密监测患儿各项指标。次日清晨,遥遥逐渐恢复平稳,一夜未眠的他们这才放下心来。

    就这样,医患携手闯过一关又一关,术后第16天遥遥开始经口进食,术后第28天,患儿转回胃肠外科普通病房。经过护理团队接力照护,目前患儿恢复良好,体重也增长至20.5公斤,将于本周出院,医护后续还将严密监测与复查。

    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表示,今年一月,该院成功完成了单独异体小肠移植手术,而此次儿童小肠移植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短肠综合征患儿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为该院在小肠移植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杨娟娟 通讯员聂文闻 熊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