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4年12月09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对外开放

可预约讲解参观 明十三陵已经有六座陵寝向公众打开大门

    记者从北京市昌平区文旅集团获悉,明十三陵中的永陵、思陵5日起可通过官方渠道预约讲解参观,当前可预约今年12月份的部分日期时段。截至目前,包括长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在内,明十三陵已经有六座陵寝向公众打开大门。    

    明永陵

    “逾制”帝王陵 规模仅次于长陵

    记者了解到,本次开放的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和孝洁肃皇后陈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寝。明永陵占地25万平方米,在明十三陵中,其规模仅次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为明世宗生前所建。

    朱厚熜的年号“嘉靖”,史称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而永陵的营建耗时7年,耗银超800万两,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庞大”。且看明代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这些“祖宗前辈”们陵墓面积多在2.5万平方米左右,永陵占地25万平方米,与先人相比可谓“大手笔”,在重视礼制的古人面前,未免有些“逾制”之嫌。其用料的奢靡考究,为此前明帝陵无法比拟。对如今来参观陵寝的公众来说,永陵规模巨大的承恩殿台基、纯砖石打造的明楼、宝城城墙上的花斑石城垛,都值得细细观览。

    走进永陵,迎面的巨大台基格外显眼,也是祾恩门的基础。这座台基的规模完全超越前面几代陵寝祾恩殿台基的高度。史料记载,永陵祾恩殿最初的建筑形制采用屋顶制度中的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面阔七间,所用材料均为名贵的楠木,由于工程质量很好,永陵建成200余年后仍保存完好。

    清乾隆年间大修明十三陵时,由于缺乏现成的木材,乾隆便下令拆毁永陵的楠木大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规模很小的新祾恩殿。祾恩殿台基上,至今还能清楚看到清代改造的痕迹,规模巨大的明代台基上,叠压着一座清代改建的祾恩殿台基。

    作为明朝旧物,明楼虽历经400多年风雨,至今仍不需要大规模修缮,可见其坚固程度。永陵宝城城墙上的城垛,全部采用名贵的花斑石,纵然历经风吹雨打,石块触摸起来仍非常平滑,这种材料和建筑方式均为永陵独有。

    在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寝是皇帝在世时就为自己建好的“寿宫”,如何建造自然是完全贯彻皇帝意图。这三座陵寝,一座是永乐帝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一座是万历帝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另一座就是嘉靖帝的永陵了。随着永陵的开放,明十三陵中最恢宏的三大“寿宫”,已全部向公众揭开面纱。

    明思陵

    十三陵中规模最小 帝后合葬于妃子墓

    明思陵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和孝节烈皇后周氏、恭淑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寝,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皇陵内的石贡器,当属独特的遗存。

    思陵位于天寿山陵区西南角,背靠鹿马山,也有人把它后面的山叫作锦屏山或锦壁山,占地6500平方米,约为长陵的二百分之一。1644年正月,生前备受皇帝喜爱的田贵妃入葬天寿山陵区。之后,北京城风云突变,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因为崇祯生前没有预建寿宫,而田贵妃新葬,所以天寿山西南角的田贵妃墓就成了安葬崇祯帝的首选,随葬的还有悬梁自尽的周皇后,一帝一后“屈尊”合葬在妃子坟,让这处墓园颇显凄凉。

    据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下令为崇祯帝“造陵墓如制”,这才有了思陵的地面建筑,但毕竟是刚入关不久的清政府为前朝皇帝修造陵墓,没心思认真考据,规制样式自然与其他皇陵完全没有可比性,甚至有些不伦不类。

    历经明朝、大顺政权、清朝三个不同时期,见证了大明王朝的倾覆与新王朝的崛起,与明永陵相比,本次同时对外开放的明思陵,虽然在规模上远逊于永陵,但也恰恰因为这位倔强的末代皇帝与那段令后人无限唏嘘的历史,让这座陵寝别有一番看点。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