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校长 周欢
隔代教育,一直是中国家庭绕不开的话题,年轻父母工作繁忙、工作压力大,孩子往往交由家中老人帮忙带,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可是,老人带孩子又总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让不少年轻爸妈犯了难:究竟该怎么权衡“老人带娃”的利弊?隔代教育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怎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与关怀?隔代教育中,老人和孩子的父母各自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老人过度溺爱,孩子变得任性
在学校,我经常会遇到前来咨询隔代教育问题的家长。不少年轻父母向我们反映,老人带孩子,太宠了,孩子变得非常任性,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隔代教育中,老人对孩子的溺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引发家庭矛盾、造成孩子一些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六年级学生小宇(化名)的家长就曾为此苦恼不已。小宇一年级刚入学时,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上课时也经常坐不住,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和小宇的父母沟通,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后来,在一次家访中,班主任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原来,小宇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老人对孩子非常溺爱,几乎从不批评,什么都依着孩子。班主任和小宇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了一次长谈,将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存在的问题一一指出,尤其是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此后,小宇的父母调整工作,尽量自己带孩子,爷爷奶奶也改变了教育方式,不再一味溺爱,慢慢给孩子立规矩,注重培养良好习惯。家校共同努力,经过几年时间,小宇那些不好的习惯都改掉了,成绩也有明显提升,还交到了不少好朋友。
弥补缺失的陪伴,关键在于质量
隔代教育中,除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引发关注外,不少年轻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将孩子完全交给老人,自己很少陪伴,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尤为重要。父母的陪伴能有效减少孩子的焦虑,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加自信,也能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上有更好的习惯。
那么,对于那些确实因为工作繁忙,无法时刻陪伴孩子的父母来说,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陪伴不在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即使工作再忙,父母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比如,每天下班回家后,全身心地陪孩子玩一会儿,或者睡前给孩子读读绘本、讲讲故事;周末了,带孩子去户外走走,亲近大自然;放假了,来一场亲子游,增进亲子感情。只要父母是用心在陪伴,哪怕时间不长,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也能从中汲取到成长的力量。
家校携手,共同引导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究竟该怎么进行?在我看来,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都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作为学校,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引导隔代教育,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长春街小学一直非常重视家校合力育人,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和有效的沟通,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针对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也会经常组织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给家长们支招。学校还创新家校育人新模式,创办了全国首档家校育人有声栏目《春天讲堂》,利用各种途径和资源,帮助家长们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劳动课程等,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减少对大人的依赖。
校长支招,培养“会关心人的孩子”
在隔代教育中,老人往往更容易对孩子产生溺爱,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其实是一种“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我建议,老人在带孩子时可以遵循“三不原则”:不包办、不溺爱、不越位。“不包办”就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吃饭、穿衣、整理书包等;“不溺爱”就是当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其改正,而不是一味纵容;“不越位”则是指老人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的做法和决定。
同时,老人还可以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参加家长学校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我们的家长学校《春天讲堂》栏目,目前已开办420多期了,其中不乏关于隔代教育的专题内容,很受家长们的欢迎。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老人带娃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一个会关心人的孩子比成绩好的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老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感恩他人,比如让孩子帮忙做家务、给长辈捶背、为同学提供帮助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能让孩子在无形中形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隔代教育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老人、父母都能找准正确的定位,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就能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成长!
[人物简介]
周欢,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校长。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小学品德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武汉市教育学会第九届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首届武汉市十佳大队辅导员。荣获武汉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武汉市“课内比教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思政“金课”奖,2024年入选荆楚名师名家(武汉市名校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