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用半个房间装下童年的记忆

76岁老人收藏8000余本“小人书”

    冯朝汉展示藏书。

    冯朝汉介绍珍藏。

    在童年时代,有多少人是听着父母的故事入睡的?又有多少人曾捧着一本本“小人书”(连环画),沉浸在图文并茂的世界里?对于76岁的冯朝汉来说,这些巴掌大小的“小人书”不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是他一生的挚爱。如今,在他的家中,8000余本“小人书”占据了半个房间,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也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对文化的坚守与热爱。

    儿时痴迷

    省下早餐钱买书

    冯朝汉的收藏之路,始于童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条件有限,但“小人书”却是孩子们最珍贵的娱乐方式之一。冯朝汉从小就对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爱不释手,甚至不惜饿肚子,也要攒钱买书。

    “那时候,父母会给我钱买早餐,但我只要看上了喜欢的小人书,就会把早餐钱省下来,攒着去买书。”冯朝汉回忆道,一套书往往要花掉他一两个星期的早餐钱。到了小学五六年级,他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收藏了上百本“小人书”。

    那时候的冯朝汉,不仅喜欢看书,还乐于分享。他曾利用暑假时间,把自己的藏书摆出来租借给附近的小朋友。“1分钱租一本,没想到只租了几天,就赚了一块多钱。”他笑着说,虽然没指望靠这个赚钱,但那种分享的快乐让他记忆犹新。    

    痴迷收藏

    8000余本占半个房间

    上了初中后,学业压力增大,冯朝汉暂时放下了收藏“小人书”的爱好。这一放,就是几十年。直到1996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小人书成为收藏界新宠”,这让他重新燃起了收藏的热情。

    此时的冯朝汉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收藏起来比小时候轻松许多。但真正让他坚定收藏信念的,是1999年的一次拍卖会。当时,他带着自己收藏的历史、文化、童话等六类“小人书”参加拍卖,没想到这些书被一抢而空,让他赚了1000多元。“那时候,这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冯朝汉说,这次经历让他看到了“小人书”的收藏价值,也让他更加专注于历史题材的连环画。

    自那次拍卖会后,冯朝汉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四处搜寻各类“小人书”,从旧书摊到古玩市场,甚至直接到别人家里收购。他的收藏范围也越来越广,涵盖了科技、战争、言情、历史、寓言、神话、戏剧、电影等各类题材。    

    如今,在他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道丽水社区的家中,16平方米的房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人书”,占据了半个屋子。“没有仔细清点过,但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00册。”冯朝汉说,最疯狂的时候,他每周都会去武汉的泰宁街淘书,甚至不惜卖掉部分藏品来换取新的收藏。

    “前前后后,我大概卖掉了1000多册。”他略带遗憾地说,“有些是科技、战争题材的,也有些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成套书。说不心疼是假的,但如果不卖掉一些,就没钱买更喜欢的书。”    

    传承文化

    从个人爱好到公益展览

    随着年龄的增长,冯朝汉的收藏方向也逐渐从个人兴趣转向文化传承。由于资金有限,他开始专注于特定主题的收藏,如革命题材、戏剧题材等。

    “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些‘小人书’了解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和中国传统文化。”冯朝汉说。在女儿的资助下,他多次举办主题展览,如“永远的丰碑”“长征在路上”等,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

    未来,他还计划举办戏剧题材的展览。“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戏剧,虽然连环画不能完全展现它们的魅力,但至少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文化瑰宝。”冯朝汉说。

    在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纸质“小人书”或许已不再是孩子们的主流读物,但冯朝汉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去翻阅、去感受,这些故事就永远不会消失。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继续收集、继续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

    文图/周飞

    通讯员 胡春林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