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从自学到授徒 从健身到健心

七旬“太极导师”打出独特“柔与美”

    柳还清与他的学员们。

    柳还清给学员“开小灶”。

    柳还清带队练拳。

    清晨七点半,阳光洒在武汉市江岸区后湖街道兴业社区永红小区的广场上,悠扬的古琴声缓缓响起。二十余名身着素白练功服的太极爱好者,在77岁教练柳还清的带领下,舒展身姿,开启了一天的晨练。

    这支以退休阿姨为主的“太极娘子军”,不仅是社区晨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在党建引领下,成为激活社区治理的“柔性力量”。

    从“自学成才”到“社区导师”

    柳还清,江岸区武术协会先进个人、全民健身推广标兵。年轻时,他是一名普通的工厂职工,退休后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腰椎病痛,医生建议他加强锻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公园里看到几位老人练习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气定神闲,便萌生了学习的念头。

    没有专业教练,他就自己买书、看视频,反复琢磨每一个动作。

    几年下来,他的腰疼症状逐渐缓解,身体愈发硬朗。2015年,他报名参加了武汉市老年太极拳比赛,凭借扎实的功底,一举夺得市级比赛一等奖。此后,他又多次在省、市武术赛事中斩获佳绩,成为社区里小有名气的“太极高手”。

    2018年,柳还清发现社区里的老人大多缺乏锻炼,有的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因慢性病困扰郁郁寡欢。他心想:“既然太极让我受益,何不带着大家一起练?”于是,他主动向社区提议,在广场上义务教居民打太极。

    起初,响应的人寥寥无几,但他并不气馁,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广场,一招一式地示范,耐心讲解动作要领。

    渐渐地,围观的人多了起来,跟着练习的居民也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二十多人。

    2020年,在社区党委的支持下,永红小区太极拳习练站正式成立,柳还清被推选为教练。如今,习练站已吸纳42名队员,年龄跨度从35岁至84岁,平均年龄68岁,成为社区最具活力的“银发能量场”。

    从“爱心帮扶”到“康复奇迹”

    72岁的梅女士和77岁的张久珍女士曾是中风患者,刚来太极队时,走路都需要搀扶。柳还清没有因为她们行动不便而拒绝,反而更加耐心地指导。他把每个动作拆解成“慢镜头”,甚至手把手地一遍遍纠正姿势。

    一年后,奇迹发生了——两位老人不仅能完整打完42式太极拳,身体状态也明显改善。张久珍拿出手机,展示自己一年前后的对比视频:“以前走路都颤颤巍巍,现在能稳稳当当地打完整套拳,连医生都说恢复得太好了!”

    这样的“康复奇迹”并非个例。太极队里有多名慢性病患者,通过长期练习,高血压、关节炎等症状得到缓解。而这份健康改变的背后,是柳还清风雨无阻的坚持,是队员们互帮互助的温情。

    从“壮大队伍”到“展演帮扶”

    柳还清带领团队开辟了线上教学模式。他录制教学视频,通过微信群指导队员居家练习。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时间冲突问题,还吸引了一些年轻人加入。

    太极队的辐射效应不断延伸——跨小区指导御华园居民成立太极队,联合开展“银发互助岗”;策划“重阳雅集”“元宵灯会”等特色活动,将太极元素融入社区文化。去年重阳节,太极队与社区合唱团联袂演出,一曲《夕阳红》搭配太极扇表演,赢得满堂喝彩。

    在社区党委的统筹下,太极队员主动承担志愿服务,与高龄、独居老人结对帮扶。每周,队员们轮流上门探望,陪老人聊天、帮忙买菜、打扫卫生。

    在社区治理中,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哲学也派上了用场。一次,小区因停车位问题引发争执,太极队员主动介入,以平和的态度劝解双方,最终促成和解。

    从“以为单调”到“活力四射”

    如今,兴业社区太极队已发展至60余人,最年长者84岁。这支银发队伍不仅练出了健康体魄,更凝聚起社区文化传承的星火。

    “以前,以为退休后生活会很单调,现在每天都有期待,也充满活力。”柳还清说,“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教下去。”

    兴业社区党委书记张琪表示:“这支太极团队开创了以文养德、以武聚力的治理新模式。下一步,我们将推广这一经验,培育更多‘柳老师’式的社区领袖。”

    在党建引领下,传统文化的“柔力”正悄然改变着社区治理的格局。清晨的太极音乐依旧准时响起,而这个社区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文图/通讯员 何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