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时许,68岁的夏先生准备起身回家。过去的2小时里,他坐在卓尔书店的软椅上,一直在阅读一本讲述长江流域文化的图书。几乎是同一时间,书店导购小刘和同事完成了交接班,从晚上9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他负责守店。
在武汉,有些24小时书房一直坚守彻夜开放。谁在这些24小时书房夜读?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夜里,安静地看书
夏先生每周要来卓尔书店三四次,时间大多是晚上,那是一天中难得的属于他自己的时间。
“还是书好看,很多内容是刷手机看不到的。”夏先生戴着鸭舌帽,安静坐在角落,他喜欢看近代历史和纪实文学,看得入迷了晚上回家的时间会推迟到10时许。
夏先生年轻时就喜欢自己写些文章,直到现在,他还会随手写些打油诗。他说,打牌、散步都是他的爱好,但最喜欢的还是来家附近的书店看看书。
位于汉口惠济路的卓尔书店,从2014年开始24小时不打烊业务,夜间开放的空间为书店一层区域。29岁的小刘,在书店做夜间导购已有2年,他坦言,选择这份工作是因为,“不需要过多与人打交道,能安静地看书”。
守夜的12个小时里,小刘选择用阅读的方式度过。他喜欢哲学,最近正在读的是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以及英国伦理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的作品。他说,以前自己不喜欢看解释类作品,认为应看原作,但现在慢慢体会到,原作自己未必读得透彻,通过解释类作品去理解原作也是一种途径。
豆瓣平台上,已被小刘标注的阅读过的作品有近200本。毕业后,小刘自己陆续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只有阅读这个习惯没变。
深夜10时,周围商场打烊,青山区图书馆一楼的灯显得更亮,这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馆内的3张圆桌陆续坐满人,附近一所小学的体育老师正在认真阅读,这位学习师范专业的“00”后在备考即将到来的教师编制考试,与人合租的出租房太吵,他选择下班后到这里复习。
备考学生、下班的职场人以及文学爱好者,构成了24小时书房里前半夜的读者画像。而0时以后,24小时书房似乎不只是一个阅读空间。
拿着书睡着了
55岁的杨建华选择到青山区图书馆做夜间保安,是为了照顾儿子。妻子与人合伙创业常出差在外,儿子在家备战考研需要人照顾,于是他白天给儿子做饭,晚上做保安。
“大晚上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人都有。”杨建华性格耿直却也是热心肠,曾有读者给他写感谢信,还有读者要与他合影,他都摆摆手,说没必要。
一次,他看到一位拎着行李走进书房的中年男人,在椅子上拿着书睡着了。凌晨2时,他忍不住问对方,为何不找个地方睡,椅子上睡一晚多难受。杨建华开导对方,欠了钱也别想不开,只要想办法慢慢还,总能还上。
杨建华还碰到过凌晨出来找孩子的家长。家长说孩子和家里闹脾气,一直没回家,想来图书馆看看孩子是不是在这过夜。看了一圈,见孩子不在,家长情绪濒临崩溃,杨建华安慰对方,附近还有几家网吧,说不定能找着。后来那位家长在网吧找到了孩子,特意来感谢杨建华,杨建华忙说不用,对方说,那咱合张影吧。
性格腼腆的小刘不会主动与读者搭话,但在那些别人展现出脆弱的时刻,他也想努力安慰对方。小刘曾在一个冬夜碰到一位穿着体面的读者,在询问小刘几句图书信息后,突然对他说出“感觉自己好像一条狗”。小刘后来才知道,读者和妻子感情很好,但妻子因病去世,他觉得这个世界只剩下了自己。读者离开时,小刘告诉他,会过去的。
恋爱中的年轻人、家庭矛盾的避风者或是失意者,当他们走进24小时书房,那盏一直亮起的灯,平等地陪伴着每一个人。
卓尔书店店员璐璐说,自己曾碰到一位插画师连续3天通宵创作,最终在书店完成了个人作品集。但夜间书店最让她难忘的是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女孩,父亲酗酒时她常深夜来到书店,蜷缩在文学区阅读。有一次店员给小女孩端上一杯热茶,小女孩当时就流下眼泪,动情地说:“这里的书和灯光,是我唯一的安全感。”
成本压力很大
近年来,不少原本24小时开放的书房调整了运营时间。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江汉书院、琴台书院等原本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因为安全等原因,不再彻夜开放。
据卓尔书店统计,21∶00到24∶00是相对活跃的窗口期,平均约有30人次进出,0时之后人流量较少,有时只有零星几人。
“成本压力、安全因素确实会为书店24小时运营带来挑战。”卓尔书店相关负责人说,成本压力很大,人力与电力成本较高,夜间营收尚难覆盖支出,需要依赖日间营收进行反哺;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要应对醉酒者和突发状况等。“即便如此,我们依然选择坚守。”
这位负责人说,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书店会通过举办共读会、作家分享会夜场等文化活动,带动饮品和文创销售,也会通过培训店员应急处理能力,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
和24小时便利店一样,全天候、不打烊的图书馆、书店等文化空间,不仅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可以得到满足的需求,还传递着安全、温馨和包容。
记者蔡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