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特意留宽座椅间距方便进出 坚持为瘫痪老人上门服务

老党员20年义务理发超万人次

    75岁的秦楚顺(中)和62岁的志愿者方芳一起给老奶奶理发。

    秦楚顺在126社区广场上为老人义务理发。

    “老秦来了!”在青山区钢都花园街道126社区的车棚里,晨光穿透香樟树枝叶,在长椅上投下斑驳光影。75岁的秦楚顺正握着理发剪,在十余位老人间来回穿梭。剪刀开合间,飘落的白发与浮动的尘埃共舞,勾勒出社区里最温暖的风景。

    这位老党员用一把剪刀书写着20年如一日的公益传奇,累计义务理发超万人次。

    “家庭理发师”

    成了社区的“义剪先锋”

    20世纪80年代的武钢烧结厂职工宿舍里,秦楚顺对着镜子反复比划。为了给家中老人剪发,30多岁的他踏上了自学之路。

    “那时候哪有什么培训班,全靠自己琢磨。”回忆起初学场景,老人脸上泛起笑意。他省吃俭用,攥着工资坐公交到汉口前进四路的美容美发市场,买回人生第一把老式剪刀。

    “给小伢剪发最练手!剪坏了,不要紧,小伢不会找我扯皮。”秦楚顺老顽童似的透露“秘笈”——街坊邻居的孩童成了他的“首批顾客”。

    从歪歪扭扭的“西瓜头”到整齐的“小平头”,他在实践中打磨技艺,工具也从一把简陋的剪刀,发展到如今的专业剪发套装:精细的牙剪、静音的电推子、带刻度的限位梳……工具箱里的13把旧推子、20余把废剪刀,见证着他从“门外汉”到“理发能手”的蜕变。

    2005年退休的当天,秦楚顺就找到社区,“我别的不会,就这点手艺能为大家服务”。

    从此,车棚角落的废旧家具变成工具柜,旧沙发改造成理发椅。每月不定期的时间,上午八点半,他的理发摊准时开张,这一坚持,就是20个春秋。126社区党委书记王彦的服务登记簿上,密密麻麻的顾客签名早已突破“万”字头。

    坚持多年

    为8名瘫痪老人上门理发

    开始理发前,秦楚顺都会将木椅摆成整齐的两列,红色围布叠得棱角分明,酒精棉球在推子刀刃上擦出沙沙声。“老人们眼神不好,椅子间距得留宽点。”他边说边调整座椅角度,让阳光均匀洒在理发区。

    9点整,67岁的朱全社漫步来报到。“给我来个‘革命家三七分’。”朱全社的话音刚落,秦楚顺便心领神会地开工:梳子挑起银发,剪刀呈45度角游走,碎发簌簌落在围布上。不到半小时,清爽的发型便让朱全社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比理发店剪得还合心意!”他对着小镜子左右端详,嘴角笑出深深的纹路。

    在秦楚顺的服务清单里,记着一本“特殊档案”:75岁的李庆儿手抖,需要膝盖抵住手腕固定;刘爷爷需要留长鬓角遮盖助听器;脱发的李阿姨适合层次感强的波波头……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每年坚持为8名瘫痪老人上门理发。“上次给王爹爹剪完发,他拉着我的手说‘又能清清爽爽见人了’。”秦楚顺回忆时,眼角泛红。

    只要还能动

    就得兑现入党时的承诺

    三伏天的车棚宛如蒸笼,温度计突破40℃大关。秦楚顺的后背被汗水浸透,短袖能拧出水来,可他仍坚持为最后一位老人修剪鬓角;数九寒天,金属推子摸着刺骨,他就把暖宝宝贴在工具上,指尖冻得发紫却不肯停下。

    儿子秦岭心疼父亲:“您都七十多了,也该享享清福了。”秦楚顺却指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我是有34年党龄的老党员,只要还能动,就得兑现入党时的承诺。”

    这份执着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社区的志愿服务之路。在他的带动下,“银发志愿服务队”从单一的理发摊,扩展到磨刀、修鞋、家电维修等七八个项目,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社区生根发芽。

    20年来,秦楚顺记不清换了多少把梳子和剪刀,却清楚地记得每位老人的发型偏好。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织就了社区治理的温情网络——当理发摊成为老人们每月的“固定约会”,剪刀声也化作邻里间的暖心音符。

    正如社区党委书记王彦所说:“秦师傅梳理的不仅是头发,更是邻里间的关爱和守望相助。”

    这把剪刀剪出的,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是一位老党员用行动书写的“为人民服务”答卷。

    图/文 程艳 通讯员王雯宇 曾晓月 实习生程稣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