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做孩子试错区的“守门员”

父母沙龙解码家庭教育放手与赋能的平衡术

    张玉霞做讲座。

    张玉霞

    近日,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第五期父母沙龙以《尊重:从人工后果到自然后果》为主题,通过作业点评、理论剖析、小组讨论和学员互动,为家长揭示“放手”的教育智慧,引发家长对亲子沟通与成长模式的深度思考。

    作业点评

    从“人工干预”到“自然生长”的认知突围

    课程首先以学员作业点评为切入口,指出制定家庭规则的重要性,“不民主的家庭氛围易滋生暗箱操作,而过度保护背后是不接纳不允许和不信任,实则是对孩子心智成长模型的人为破坏,剥夺孩子认知迭代升级的可能”。 

    我通过分析家长作业案例,强调父母胜任力对孩子心智模型构建的重要影响。当父母习惯用培优解决学习问题,用催促代劳拦截自然后果时,实则以人工后果掩盖问题,导致孩子反思能力弱化、心理模型匮乏。

    “孩子行为的所有后果都是反馈信号,试错是大脑认知模型迭代升级的必经之路。”以“叫孩子起床”为例剖析:若家长总是敲门掀被子避免孩子迟到,孩子便失去通过迟到的自然后果进行反思和自我调整的机会;而放手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实则是为其构建解决问题的心理模型储备库。

    小组讨论

    从“撕包装袋”看认知升级的双系统激活

    在小组讨论环节,“如何打开塑料包装”的寻常生活小事引发学员探索思考。学员们纷纷分享自己面对塑料包装的第一反应:用手撕、用牙咬…… 

    选择“用牙咬”的学员在老师引导下回溯发现,这个动作来自幼年时期父母的示范,体验中发现用牙咬比较吃力、费牙,同时观察到身边同学的做法又学会了更多其他方法,甚至主动上网搜索获知火腿肠塑料包装突破口藏在侧面。而选择“用手撕”的同学回溯发现,自己的本能选择依然来自幼年时期父母的干预(不允许用牙咬)和示范。

    探索过程令学员震惊,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小事中竟然暗藏着心理模型的构建过程。我借此延伸教育逻辑——在生活中通过无数次探索验证校准,通过思考学习完成自我教育、认知升级,面对问题我们多数情况下是双系统驱动,第一系统(本能习惯)与第二系统(理智学习)模型的丰富,将推动孩子自信心、自我价值感等高级情感产生。孩子亲自探索、验证、校准、观察、反思、学习等系列过程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储备了“心智工具箱”。

    而替代包办剥夺了孩子通过行为后果调整自己能力的方式,其后果发生转移、弱化,是对孩子思维能力的极大破坏,实则在孩子大脑中留下“策略空白区”。

    教育反思

    “吃一堑长一智”背后的认知情感重构

    “中学阶段保姆式人工干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责任感缺失、思维碎片化等后遗症。”“当孩子的问题后果被父母‘转移’或‘延迟’,他们如何在成年后突然学会承担?”现场家长陷入沉思。

    有家长反思:“过去总怕孩子走弯路,现在明白‘弯路’本身就是成长算法的一部分。”

    在孩子18岁之前的预社会时期应建立安全边界内的试错机制,如允许孩子因起床晚承担迟到后果、因拖延承担效率压力,通过可逆的自然后果避免不接纳、过度干预引发的能力缺陷。我们既要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拓展能力,有成就感、价值感等正面情绪情感体验,又要守护好孩子行为及后果的安全边界,确保孩子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去体验自然后果,避免导致不可逆的危险。这是一个平衡目标,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头脑里生出更多模型。

    本次父母沙龙通过探索、引导、解析多维赋能,破解家长不敢“放手”的焦虑。通过课程学习,家长们意识到,让自然后果成为孩子认知升级的天然导师,才能真正实现“吃一堑长一智”的成长跃迁。

    “教育不是消除问题,而是让问题在安全边界内自然发生。父母的最高使命,是做孩子试错区的‘守门员’,而非人生的‘代打者’。”这句话正是本期父母沙龙主题的最好注解。

    ◎ 人物简介

    张玉霞,退休前为武汉外国语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现为武汉经开外国语学校心理辅导室学习咨询中心特聘顾问,湖北省骨干教师,武汉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有《好的学习是快乐的——错题背后的提分秘密》《学习没有那么难——X密码学习法》等教育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