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儿童节的礼物清单被各种“文博拼图”霸榜:从令人惊艳的“冬季故宫”雪景图,到设计精巧的永定门城楼,再到形式多样的四合院……借助博物馆文创的东风,有趣的拼图游戏也热了起来。
起初是贵族的地图游戏
拼图其实是比较“年轻”的发明,诞生至今不过260多年,然而拼图出现的时间节点有些特殊,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小小的拼图也在那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快速转变中,人们的视野随之开阔,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最开始的拼图,就围绕地图主题展开。
1762年,法国地图经销商迪马率先捕捉到商机,将完整的地图切割成许多部分,经过一番脑力才能拼凑还原的地图于是成了拼图的前身。这种打碎再重构的地图一经推出就极受欢迎,销量是普通地图的好几十倍,价格也同样不一般。据说迪马的切割地图营销之路最早从路易十五的宫廷里开始,是贵族书房里的智力玩具和地图收藏。
隔着英吉利海峡,1767年,英国制图师约翰·斯皮尔斯伯创造了“解剖地图”,用来教授上流社会儿童地理知识。解剖地图的制作方法是把一张欧洲地图贴在薄木板上,用钢丝锯沿着边境线将其切割成许多碎片,再将每个国家从木板上取出来,最后做边缘打磨处理——拼图的英语名字“Jigsaw puzzle(用锯切割木块拼装图案的智力游戏)”由此而来。斯皮尔斯伯创造的解剖地图是世界上第一副木质拼图,一经推出就在英国贵族中大受欢迎。精美的木制拼图,主题从英国地图扩大到欧洲各个国家地图、城市地图、河流山川图……
拼图风靡的背后,有一股新的消费力量:上一次地图的热销还是在地理大发现以后,地图走进了欧洲贵族的书房。当然彼时的拼图并非人人都能玩得起,手头宽裕的中产阶级流行在度假和家庭聚会上进行拼图活动。
早期拼图借鉴中国“榫卯”
早期的拼图爱好者有个最大的苦恼,是拼图碎片的边缘光滑,导致好不容易拼好的拼图,常常一碰就散。1840年“联锁咬接”技术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改进工艺的灵感来自“榫卯接合”——古代中国建筑木结构中一种常用的连接方式。将拼图零片的边缘设计成相互锁紧的凹凸,这样“全面互锁”的零片边缘样式使得拼图更加稳固,甚至拼完整块拎起时,也不会散开。不过真正影响拼图“命运”的是另外两大革新。
一是材料革新:19世纪以后,德国和法国的拼图制造商开始用软木、胶合板或者纸板来代替原本的薄木板拼图。材质变化不仅让盒装拼图更加轻巧、便于携带,制作成本也大大降低。二是印刷与切割技术的革新:当机器印刷技术取代了手工绘图与上色,当19世纪30年代模切技术取代了钢丝手工锯以后,拼图实现了量产。工业化批量生产带来包装精美、价格低廉的纸板拼图,由此促进了拼图的普及——继拼图从贵族书房走进中产阶级的客厅后,拼图继续进入万户千家,为普通民众家庭带来快乐。19世纪早期,老少皆宜的盒装拼图开始成为欧美圣诞节的常见礼物;19世纪末,公共图书馆的儿童阅读室里,也能常常见到拼图和图书摆在一起,作为儿童智力开发启蒙的工具。
拼图热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达到巅峰。那时报摊上300片拼图的价格不过25美分。节衣缩食的美国民众通过购买廉价拼图享受娱乐,一片片拼起印着乡村美景、海滩灯塔、城市风光的美好图案,犹如艰难时代的精神解药。
玩拼图能让大脑更年轻
拼图是现代人的有效解压活动——游戏公司睿思2018年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59%的受访者认为拼拼图能带来放松。同时,医学研究还发现,手脑并用的拼图能让大脑更年轻。我国《保健时报》的数据表明:“50岁以前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只有普通人群的32%。”以上种种,都是拼图至今仍然作为销售排行靠前的益智休闲类玩具,被社会各阶层、全年龄段人群所热衷的原因。
21世纪以来,拼图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采用“冲切”切割工艺的纸质拼图占据了市场的主流。冲切的技术核心是用刀模把刀片弯成所需要的形状,再通过机器带动的冲压力,用刀片切入纸板,得到不同形状的拼图碎片。自动化监控设备的出现,保证制作过程中不会有缺失的拼图碎片。木质拼图产品虽然小众,但今天依然存在。石化产业成熟以后,塑料拼图也走进市场。同样采用激光切割的塑料拼图咬合性更强,更容易制作成3D拼图。
今天的拼图有自己统一的标准框架:300件、500件、750件和1000件等不同的固定规格;以及与件数对应的常用尺寸规格,如500件一套的尺寸为27厘米—19厘米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拼图又有无限的审美和创意空间。虽然传统的风景题材(包括自然风光、建筑物和场景)仍然占据主流,但二维平面的本质,让拼图可以呈现任何图像。从世界名画的经典复刻、到原创IP的联名限定、定制照片做成拼图……
今天的拼图题材越发丰富多样,每种题材都能吸引特定受众前来探索。
对于博物馆爱好者来说,博物馆文创店里的拼图不仅仅是拼图,更是文化美学的衍生。例如有国产品牌拼图公司与敦煌博物馆合作,得到授权后推出了国风艺术拼图。
璀璨敦煌、梵音飞莲、舞狮、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变成了妙趣横生的拼图,让拼图玩家在拼搭东方之美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据《北京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