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16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时间银行”存下5000小时邻里情

志愿者托起“全龄友好”幸福圈

    孩子们参加活动。

    新洲区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 朱张桥 新洲区委社会工作部 赵冰冰

    【案例背景】

    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充足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道和平社区共有2560户,辖区管理人口5556人,社区志愿者1112人,志愿服务力量充足是该社区一大特色。因社区老年人口较多,和平社区全力推进“党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为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和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需求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日常公共服务。

    【治理办法】

    统筹多方力量,实现协同治理

    一、打造“4+3+3+N”工作模式 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打造四大平台,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和平社区致力于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基层治理人才培养平台、公益慈善资源汇集平台、五社联动综合治理平台。培育和支持社区自治组织,激发居民参与活力;构建专业化、可持续的基层人才队伍,共同参与到社区规划,最大限度为基层治理赋能;和平社区链接社会爱心企业、公益服务机构、爱心个人等资源,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并实行透明化管理增强公信力;明确社区党委、社会组织、社工、社区企业、公益资源的权责分工,统筹多方力量,实现协同治理。

    探索三项机制,推动服务供给可持续化发展。和平社区建立起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公益服务时间银行、社区治理协商议事三大机制。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结合社区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服务需求,整合下沉党员、自管党员、居民志愿者骨干、居民自治组织力量,孵化培育包括社区志愿者协会、党员先锋服务队、帮帮邻便民服务队在内的多支志愿服务组织。在党组织的牵头下,经过“两委”成员、专业社工、党员代表、志愿者骨干、居民代表多次研讨,制定了公益服务积分兑换制度,保障了社区公益服务长效实施。依托大党委联建会议、支部主题党日、党员组织生活会、党员代表评议会等多元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党员参与社区治理规划的积极性,逐步构建起成熟稳定的协商议事机制。

    培养三类人才,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和平社区培育社区治理综合布局人才、社区社会组织领袖人才、社区公益服务实务人才,服务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近年来,新洲区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新洲区仁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新洲区星火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等5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与社区形成服务联动,为社区公益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输入专业督导1人,专业社工10余人,引入专业项目资源近10万元。不断拓宽服务内容,涵盖医疗、文化、法律、养老、托育等多领域,只要居民有需求,社区就想办法链接各项资源,社区服务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场景不断升级,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质量服务。

    实施N个服务项目,打造多元群体友好服务场景。和平社区以辖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社会救助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实施各类专业服务项目。以项目化运作方式,促进社区治理与服务系统、长效,目前有助老类、护童类、人道救助三大服务项目,先后实施“党建+智慧养老”服务项目、老年友好社区共同缔造服务项目、阳光家园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博爱家园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等多个公益服务项目,在基层治理和服务中取得明显成效。

    二、党建引领汇聚合力 温情守护“夕阳红”

    和平社区坚持将服务放在首位,以党员队伍作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主动走访、倾听诉求,广泛收集群众服务需求。创新采用“点单+派单”模式,组织下沉党员与社区党员积极投身社区治理与居民服务工作,持续优化社区服务体系。自2024年以来,党员累计走访居民超200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60余条;积极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活动30余场,惠及居民2000余人次,切实增强了社区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成立“银发关爱”志愿服务队,对辖区60岁以上老人逐一走访登记,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72岁的独居老人吴奶奶患有慢性疾病,行动不便,志愿者小李每周上门为她采购药品、米面粮油,还帮其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每次上门,小李都会陪吴奶奶拉家常。截至目前,服务队通过每周一次的入户服务,已为125位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代买代办服务,开展心理关怀活动9000余人次。如今,老人们脸上笑容多了,社区邻里互助氛围浓厚,居民对社区工作的满意度从82%提升至96%。  

    三、“时间银行”解锁志愿活力 互助养老共享幸福滋味

    和平社区推出“时间银行”公益志愿积分管理模式,以服务时长兑换未来服务或奖励。志愿者左阿姨退休后,每周都会为社区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测量血压、读报,累计服务时长已达80小时。凭借这些积分,左阿姨不仅能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预约了一次家电维修服务。

    “时间银行”运行半年来,吸引了社区200余名居民加入志愿队伍,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社区内互帮互助氛围愈发浓厚,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真正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基层治理的温暖力量。

    四、“博爱家园”激活“邻聚力” 建设互动友好型社区

    和平社区困难职工李细宝卧病在床,妻子孙岳霞也患病,家庭陷入困境。社区红十字会依托“博爱家园”项目,迅速展开救助行动。工作人员走街串巷发动居民捐款捐物,同时积极对接红十字会与慈善部门,启动湖北慈善幸福家园平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募捐,最终筹得专项资金16100元。2025年春节前夕,这笔善款送到李细宝亲属手中。此次救助行动引发社区积极响应,社区大党委主动参与,为社区8户困难家庭开启精准结对帮扶。

    “博爱家园”串起了邻里情,和平社区“熟人社会”基础好,打造“熟人社区”,重建社区邻里互动、互助的传统,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提高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激励大家携手共建互助友爱的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