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药香传悠远,一套功法健身心,一根银针连世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璀璨夺目的不朽瑰宝。6月14日,时值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寻访中医药非遗“守艺人”,探寻千年智慧的当代传承。
不能让老祖宗的智慧失传
走进位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胡昌江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中草药的香气扑鼻而来。胡昌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药炮制是个很神奇的过程,是否炮制、如何炮制,都会对药材的功效带来很大影响。”胡昌江说,比如莱菔子未经炒制,作用是涌吐风痰;炒制后则变为降气祛痰、消食除胀气。
在胡昌江看来,中药炮制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现代人可以通过化学、药理研究更好地了解背后的原理。
然而,一些中药炮制品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濒临失传。近十年间,在胡昌江的推动下,一些炮制品如需要“九蒸九晒”的九制大黄,已在一些企业恢复生产。
“老祖宗的智慧,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年过七旬的胡昌江还在奔忙,他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进来,传承好中药炮制技艺。
中医药非遗走进千家万户
韦驮献杵、摘星换斗、出爪亮翅……国家级非遗项目“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中的每个导引势都对应着一组经筋,一套做下来可让人筋骨舒展,气血畅达。
“不同于生病后再治病,中医导引法简单、实用,能融入日常生活,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增强免疫,保持活力。”每次开展非遗进社区推广活动,“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代表性传承人严蔚冰都会这样对学习者说。
“参加了几次中医导引生活化、自主健康的学习,我的肩周炎改善不少。”上海市浦东新区由由信福养老院的长者马先生告诉记者。
严蔚冰的儿子严石卿在父亲的熏陶下,如今也在积极投身导引法的社区推广活动,他说:“中医导引非遗要走进千家万户,从健康痛点问题入手,倡导国人自主健康,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中医药带到更多国家去
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程氏针灸)”代表性传承人杨金生清晰记得,1999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德门诊部工作时,常有外国人慕名而来。
“很多外国患者施针后,疼痛立刻缓解,他们觉得针灸非常神奇。”杨金生说,很多外国医生,后来专门到中国学习中医。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以针灸为例,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文化内涵,如大椎穴,位于颈脊,代表“顶天立地、中流砥柱”。
在杨金生看来,中医药“走出去”,也是中国文化在“走出去”。
闻着药材散发出的缕缕香气,听着练习中医功法的吐纳声,看着银针在指尖捻转,记者真切感到,非遗“守艺人”,守护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
据新华社电
【相关】
养生意识增强 中医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年轻人热衷打八段锦,中医养生产品走红电商平台,中医药文化夜市频频“出圈”……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养生意识增强,中医药非遗正以各种“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曹洪欣说,中医药非遗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文化、生命、科技、经济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价值。
自2006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等。“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保护传承事业的关键在于传承人。2007年以来,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先后命名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83人。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在新时代呈现出新气象。
据新华社电
【链接】
瑰宝更加青春 看文化和自然遗产新光彩
6月14日,这是属于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星期六。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次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这个日子的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组织开展7000余项线下线上活动,其中文物惠民服务数量超3000项。
世界遗产主要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三大类。截至202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总数达到1223项,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其中文化遗产40项、自然遗产15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居世界前列。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