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市新洲区举水河畔,新洲区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以其百年“刘氏骨伤”技艺和55%的党员医生占比,成为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红色医疗队”。
这家没有豪华设施的医院,始终将党建作为立院之本,通过“党建+业务”“党建+服务”的深度融合,生动诠释着新时代医疗机构的使命与担当。
百年传承:
刘氏“妙手仁心”
翻开《新洲县志》,刘楚樵的名字熠熠生辉。这位生于1893年的骨伤大家,自幼随父习医,将刘氏五代祖传的正骨技艺发扬光大。他采用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法、脱臼复位手法和中药秘方,让无数骨折患者免于开刀之苦。1986年,医院迁至邾城街,正式命名为新洲刘集骨伤科医院(原名)。现已发展成为国家公立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全省首家),第八代、九代传人活跃在临床一线,而刘楚樵留下的“四大原则”(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外敷内服、功能锻炼)和“正骨八法”,已成为全院医生的必修课。
红色教育:
铸当代医魂
医院党支部坚持将党性教育作为队伍建设核心,近年来持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24年7月组织43名骨干赴浠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追寻红色足迹”,2023年在大别山中原突围纪念馆重温革命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廉洁从医”的职业操守,更将“人民至上”的理念深植医护人员心中。
近年来,许建国院长多次领衔党员医疗队定期深入三店街柳溪村等地区义诊,将百年正骨技艺送到田间地头,真正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在实处。还成立了“名人名匠工作室”这样的医院党建品牌。
德技双馨:
树患者口碑
在医院“党员示范岗”墙上,悬挂着数十面患者赠送的锦旗。其中“正骨圣手 党员楷模”的烫金大字尤为醒目——这是患者对医生的由衷赞誉。医院党支部创新开展“三比三看”活动:比医术看疗效、比服务看口碑、比奉献看担当,推动形成“技术传承+精神传承”的双传承机制。近年来医院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党建与业务的同频共振结出硕果。
刘氏正骨术第九代传承人主任医师许建国,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仅用3分钟便为一名年轻患者完成手法复位。在杉树皮夹板固定和“刘氏骨伤膏”外敷的配合下,高效诊疗让家属连连赞叹。
许建国介绍,医院一直秉承人性化、无痛化、微创化的理念“能吃药的不打针、能保守的不开刀、能开小口的不开大口”。医院在党建引领下,让传统医术焕发时代光彩,自主研发的“桃红接骨合剂”和“杜续地黄合剂”等院内制剂,内服外敷能有效降低患者痛苦,增加患者恢复速度,正是对“我为群众办实事”理念的诠释。
以身作则:
党员起表率
现任院长许建国虽被称作“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但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处处起着先锋带头作用,常年坚持坐诊,全年无休。他表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都怪同事太“卷”。“我左手边坐诊的是前院长,右手边坐诊的是现任副院长。”许建国笑称,如果不经常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怕是没有位置可以坐了。而在他的心中,患者更为重要,甚至希望做到“入院是患者 出院是朋友”。
据了解,医院虽安排了休息时间,但医生自觉不休息,已经成为常态。70多岁的前院长缪金怀从医40多年,完整的休息不超过40天,大年三十、初一都会到医院坐诊。“我们可以休息,但患者不会‘休息’。我从家过来也就几步路的事,但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大问题。”这种“以患为亲”的医风渗透在细节中:快到晚饭点时,一位白发长者坐到了他的位置,接替了他的工作。原来,这又是一位前副院长,来为他顶班。而他们表示,无论是作为党员还是医生,都见不得患者痛苦的模样。
明年迁址:
将焕发更强活力
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院将迁址至新洲区刘集原区粮食收储经销公司仓库(现精神病医院西侧)。新院区规划卫生用地20亩,设置病床266张,并配套机动车停车位252个(含充电桩53个)、非机动车位224个。项目预计2026年年底竣工,届时将大幅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供更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新院区的建成将进一步满足区域医疗需求,惠及更多群众。
如今,这家有着40年建院历史的专科医院,正以“红色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党支部书记舒新国表示:“我们要让百年正骨技艺在党旗指引下焕发新生,既要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更要成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的践行者。”在这里,每台手术都是党性锤炼的考场,每次诊疗都是初心使命的传承,这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医院”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为民答卷。
撰文/李沿 摄影/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