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经开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基层治理提质、凝聚服务群众”核心任务,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眼,为武汉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提供车谷实践。
今年,经开区工委社会工作部以实施“新兴党建强基年、基层治理提质年、志愿服务提效年、干部素质提能年、机关作风提标年”计划为抓手,真抓实干、锐意创新,全力助推车谷社会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提供坚强保障。
新兴领域党建:“10分”服务筑牢“新”家
“这里真是太方便了,热可纳凉、冷可取暖,设施非常齐全,还能帮忙教技能、找工作,以后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提到湘隆商圈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来此处歇脚的外卖小哥纷纷竖起大拇指。
近年来,武汉经开区通过打好优化服务半径、整合资源下沉、实体化运行等组合拳,探索暖新“10分”党建服务体系,推动新就业群体10分钟歇脚、10元吃饭、10米报到,致力于实现10分满意,不断破解关爱凝聚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堵点难点问题。
打造“集群化”服务矩阵,推动阵地聚“新”。武汉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若干措施,扎实开展“百千万”关爱凝聚行动,培育打造65个“车谷‘驿’家”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推动建设4个“小哥食堂”、10个小哥“友好小区”和“友好楼宇商圈(街区)”。提档升级万达、永旺等重点商圈驿站,将食堂建在驿站入口,打造“驿站+食堂”复合型服务空间。
设置“实用化”餐食标准,推动食堂引“新”。“两荤两素12元、两荤一素10元……”沌阳街道薛峰社区“小哥食堂”门口的公示牌上,用餐价格一目了然,食堂通过设置“一周菜谱”,提前公示菜品,供小哥们自主选择。在征求小哥代表意见建议后,“小哥食堂”提供延时、优惠就餐服务,将营业时间调整至下午2点,凭有效工作证件可享受用餐折扣。如今,“小哥食堂”日均服务用餐超500人次,累计为新就业群体节省餐饮支出上万元,“小哥食堂”逐渐成为新就业群体首选用餐点。
形成“常态化”关爱模式,推动服务凝“新”。武汉经开区致力于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为1848名新就业群体人员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驿站设置流动党员报到点,引导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主动亮明身份,线下依托阵地、线上利用微信群等方式,确保学习“不打烊”、教育“不断线”。深入践行“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新就业群体“专属服务团”,设置暖新“一码通”,掌上扫码即享各类公益服务,用餐休息间隙系列送政策、送法律、送健康、送文化、送服务“五送”活动“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覆盖新就业群体和居民群众10000余人次。
搭建“多元化”共治平台,推动治理融“新”。武汉经开区坚持“以服务换服务,以服务促治理”的双向服务理念,将新就业群体阵地建设分布在街道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集聚区,小哥就近就便参与基层治理和志愿服务,实现“10米报到”。组建“骑士”、网约车司机等多支助老助幼助残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助老助残、送医送考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流动哨兵”和“移动探头”,服务群众10000余人。积极推行积分兑换活动,在驿站和食堂设置“心愿墙”,每完成一项认领的志愿服务,可累计积分兑换爱心物资,优惠餐券、理发券及子女的暑期托管班、老人日托优先报名权等服务。下一步,武汉经开区将整合资源发布暖“新”服务清单,以更丰富、更优化的服务助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车谷筑“新”巢、安“新”家。
基层治理提质: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武汉经开区立足车谷实践,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增强社会协同,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数智为支撑、以共治为导向”的基层治理新路子,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通过“7个街道党工委—62个社区党组织—197个小区党支部—331个楼栋党小组—517名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推动校企共建、支部联建、行业统建,推动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强化数智赋能,完成数据中台、技术中台、智能中台三大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建成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模块,整合1.4亿条基础数据,推广使用“美丽社区”平台,构建起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图”;充分发挥基层治理能人效应,积极调动“三官一律”、人民调解员等专业资源,统筹吸纳选任“五老”、工青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形成多方联动的协商议事机制体系,激活多元主体共治活力;同时,聚焦辖区内物业型、还建型、职工型、商业型等多元社区形态差异,精心培育并打造差异化、标杆化的社区治理方案集群,形成强大的示范集群效应和标杆牵引力,破解了一批治理淤点、堵点和痛点难题,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三微治理”激活基层治理新活力。作为物业型社区的典型代表,沌口街道同德社区通过建强“微阵地”,汇聚群众资源力量;织密“微网格”,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做实“微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同德社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同德礼堂、同德学堂、同德艺堂、同德善堂四大阵地,实现了居民思想同步、技能提升、文化传承、健康保障的有机统一。数据显示,“四堂”年均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服务居民超万人次。
“绿荫处 安xin家”睦邻党建工作法。湘口街道绿荫路社区是典型的村改居还建型社区,社区依托农场底蕴,以“邻里文化”为抓手,探索打造“绿荫处 安xin家”党建工作品牌,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从服务居民“零距离”到发动居民“邻聚力”,组建“近邻朋友圈”,架起了辖区单位与社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间的邻里“连心桥”,让居民共建共享社区幸福家园与美好生活。
创新“三联三提”工作法。全力北职工社区是企业型社区,社区与辖区39家企业共建共治,通过组织联建,提升党建“向心力”;党员联管,提升社区“凝聚力”;区域联创,提升服务“影响力”。该社区的“365帮办组”项目通过“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延时服务”等形式,年均进企业服务50余次,服务职工近万人次,解决各类问题千余件,连续多年被评为职工最喜爱的服务品牌。针对职工子女托管难题,社区开办的托管班获评全国工会爱心托管班。
“社商联盟”推动商业型社区永济社区治理提升。永济社区辖3个小区、产业园区,有千余家企业,通过“志愿永济·51818(我要帮一帮)”理念,整合辖区餐饮、理发、商超等资源,构建服务网络。目前已有47户商家入驻联盟,开展“萌宠日”“移动诊室”“瑜伽日”等专属优惠活动,累计参与居民达1500余人次。社区还建立了积分兑换体系,实现“社区派单—居民‘挣’分—商家‘兑’积分”的良性循环。
从“同德四堂”的“三微治理”,绿荫路社区为还建居民“安xin家”,到全力北社区、永济社区服务职工、商户的治理方案,社区治理聚焦“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思路,实现基层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在党建引领下,武汉经开区的基层治理工作正朝着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一幅幅和谐、幸福、充满活力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凝聚服务群众:化解“千千结”兜牢“安全网”
“戴上徽章做志愿,真正找到了社区主人翁的感觉!”沌口街道宁康园社区居民张阿姨自豪的笑容发自内心。
宁康园社区始建于1993年,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社区面临着基础设施陈旧、流动人口基数大、专业力量不足以及矛盾纠纷复杂多样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化解居民生活中的“千千结”,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成为社区党委亟须破解的治理难题。
面对挑战,武汉经开区选取宁康园社区作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通过系统培训、整合资源推动专业赋能,通过建体系、聚党员、挖能人汇聚志愿力量,创新探索“专业社工赋能+志愿能人实践”的治理路径,成功孵化“金牌调解志愿服务队”等1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化解基层治理难题,年度志愿服务时长突破2万小时,让老旧小区焕发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培育的“宁康先锋”成为沌口片区广为人知的志愿服务“明星”,获得“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多项荣誉。
武汉经开区持续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织密“1+7+62+N”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社工服务指导中心为枢纽,7个街道社工站为支点,62个社区社工室为纽带,N个小区社工点为触角),搭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10分钟全域服务圈;实行“部长访站室”制度,坚持“走、访、谈、研”四步法,全面调研全区社工站点,形成“一站一策”服务方案;建成全省首个“高级社会工作师工作室”,揭牌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建立“高校学科支撑+专业机构运营+高级社工智力支持”人才培养和“市专项+区配套+街兜底+慈善补缺”资金模式全要素保障到位,累计培育持证社工1000余名。建立每月一次项目督导会、每季度一次考核、每半年一次评估“3个一”联系机制和“站室座谈轮席+社工轮值驻点”联席会商模式,组织开展“社工周”主题宣传活动,打造“车谷公益坊”“公益市集”等品牌项目6170个,推动辖区街道社工站获评武汉市级重点社工站。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武汉经开区创新构建“全链条、立体式、智慧化”建议征集体系,着力提升人民建议征集质效。在全区62个社区、29个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民意直通车”窗口,组建以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主体的“银发智囊团”。线上平台提质扩容,线下渠道全域覆盖,主动问需精准施策,数据赋能分析研判,领导包案强责任,分级督办提质效,成果转化见实效。
沌口街道枫桦苇岸社区在工作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由邻评事”的“四邻工作法”,从回应群众诉求出发,推动社区治理从“服务式”向“参与式”转变。
在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征程中,工委社会工作部机关党支部构建“三学三融三提升”工作体系,着力打造“车谷先锋社”党建品牌,争当理论学习先锋、攻坚克难先锋、为民服务先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车谷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书写“产业强、治理优、民生实”的精彩答卷,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贡献坚实的社会工作力量。
文图/ 武汉经开区工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