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蔡甸区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纪实

    蔡甸区中法生态城恒大社区“绿洲树下”居民议事。

    嵩阳大道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创新示范带。

    同济社区凸显“国际范”,中外友人共同交流学习中国书法。

    近年来,蔡甸区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深入开展“四大比拼”、大力实施“十大工程”中心工作,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探索提高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的有效路径,推动城乡治理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党建引领

    锻造基层治理“主心骨”

    蔡甸区构建“街道乡—社区(村)—网格(小组)—楼栋(邻里)长—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微组织”体系,选优配强1174名小组长、楼栋长、邻里长,3162名党员中心户串起万家灯火,以党建“一根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实施“社区名书记培育计划”和“村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三年行动”,鼓励基层干部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88%,持证比例65%,专业化基层干部队伍逐步成长为群众的“主心骨”。

    恒大社区党委书记陈荣勤作为“蔡甸英才”代表,带领团队创新“五微工作法”,发动52名“微网格长”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满意率达100%。官塘村、炉房村在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中位于前列,彰显了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效能。

    多方联动

    激活社区治理“动力源”

    基层治理要综合施治,蔡甸区坚持“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社区党组织牵头“三方联动”快速响应、接诉即办,“四民工作法”保障广大村(居)民参与集体事务决策,共建单位资源下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让“治理变量”成为“治理增量”,14万名志愿力量书写社会治理“温暖篇章”,数字赋能为传统服务插上智慧翅膀,基层治理“朋友圈”不断扩容增效。

    同济社区以“四心四同”工作法吸引559名志愿者,开展医学生结对帮扶、外籍居民文化融合等活动。新福社区组建“幸福游侠服务队”,动员快递员、外卖骑手成为社区“流动哨兵”,上报安全隐患等矛盾问题100余件。南湖社区开发“码上提”小程序,接收居民诉求800余条,解决率达100%。

    善治赋能

    铺就乡村共富“新赛道”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乡土特色,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蔡甸区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细化村务公开指导目录,创新“咵天亭”“荷里议事”“树下议事会”等议事协商平台,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发挥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有效吸引能人回乡,营造稳定发展环境,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夯实善治根基。

    蔡甸莲藕特色农产品产业链联合党委以党建“一条红线”串起产业链上下游,推动莲藕规模化种植与深加工,年综合产值近20亿元,入选全国地理标志百强。嵩阳大道乡村振兴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带通过“党建+善治+产业”联动发展,一条路上涌现出3个全国文明村,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色名片”:黄虎村引进九鲤梦创园盘活闲置农房资产,“知音童谷”项目树立文创产业新标杆;农力村引回乡贤能人建设汉赛跑跑花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周边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梅池村推行积分奖励制度,引导群众参与民宿产业发展,全面唱响“索河·堓边宿集”民宿品牌,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从社区“微治理”到乡村“大振兴”,蔡甸区以党建引领为纽带,将城乡资源、人才、文化有机串联,探索出一条“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安、生态美”的融合发展之路。未来,蔡甸将继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不断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成为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文图/蔡甸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