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岸区新村街道二七花园小区,平整的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老人们围坐在党群服务站前的“小院家常桌”旁下棋聊天,孩子们在翻新的游乐设施间嬉戏玩耍。这个曾因基础设施破旧、管理混乱被居民称为“五差小区”的老旧社区,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幸福花园”。变化的背后,是新村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街道以“红色引擎”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推动盛锦社区、铁南社区等一批老旧社区实现美丽蝶变,走出一条“党建领航、阵地铸基、机制赋能”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党建领航:
把稳基层治理“方向盘”
“过去楼道堆满杂物没人管,大家宁愿搬走也不愿参与小区事务。”二七花园小区一老居民回忆道。面对“治理真空”困境,新村街道党工委指导盛锦社区实施“红色领航工程”,通过党组织下沉破解管理难题。
街道创新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吸纳物管员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推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物业公司质量总监,物业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协助社区开展便民服务、矛盾调解、信息收集等工作,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红色业委会”吸纳多名无业低保户担任保洁监督员,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强化自治力量。
街道党工委通过实行“兼职委员制”吸纳企事业单位45家,整合联络多方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健身器材、专家义诊、惠民服务等各项服务。组织辖区社区开展党员“践承诺”活动,党员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不破坏社区环境、自觉规范停车,带动居民主动配合小区改造。街道还建立“积分超市”,将参与矛盾调解、环境维护等志愿服务纳入积分管理。
阵地铸基:
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
“过去开会要跑到社区会议室,现在楼栋门口就能议事。”在“邻里客厅”里,居民们正在讨论楼栋电梯加装方案,为解决老年居民上下楼难题,铁南社区多次把“邻里客厅”搬到楼栋门口,方便居民参与议事。
新村街道以党组织为核心,打造“家门口”的议事平台,将“小院家常桌”“邻里客厅”等基层党建议事载体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居民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有效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创新设立“流动议事点”,将“小院家常桌”“邻里客厅”延伸到居民身边。
新村街道以阵地建设为抓手,将小区党群服务驿站建在小区里、楼栋前,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组织。为方便、满足居民需求,街道对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出更高要求,并协助联络资源进行改造升级,设置“五室一厅”(党群活动室、矛盾调解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社会组织工作室和居民议事厅)。
街道还孵化出“一米阳光”志愿服务队、“彩霞之家”等社区社会组织数十个。起源于盛锦社区一米见方修理铺的“一米阳光”团队,现已发展成百余人的综合性服务队伍,年均服务超3000人次;铁南社区“彩霞之家”通过“为爱前行”等系列公益服务连续三届共筑社校共建,让特扶、失独家庭树立生活信心。
机制赋能:
激活长效治理“动力源”
党建引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治理。二七花园小区以阵地为依托,构建“党建+机制”双轮驱动模式:在组织建设上,推动工会小组、青年小组、妇联等群团组织向小区延伸,挖掘妇女骨干、青年骨干20余人,开展寒暑假爱心托管班、“冬送温暖”“夏送清凉”等活动,把不同群体纳入治理体系;在服务供给上,依托阵地孵化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等社会组织,让居民需求“有人管、有人办”;在长效管理上,楼栋监督委员会挂牌明责,引导热心居民参与施工监督和后期维护,形成“建设—管理—服务”闭环。这种治理从“运动式”转向“常态化”,居民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这种居民全程参与改造监督的机制,正是新村街道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缩影。
成效彰显:
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党建引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阵地建设不是简单的场所,而是党群关系的纽带。当党组织站在治理一线,当阵地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客厅”,基层治理就能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不仅是老旧小区蝶变的“密码”,更是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行走在新村街道各社区,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党建引领带来的不仅是环境之变,更是人心之变,居民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唱主角”,积极参与改造全过程,通过电梯加装、路面硬化、下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工程,为老旧小区换了新颜。如今的新村街道,正以党建“绣花功夫”织就社区治理“锦绣画卷”,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高高飘扬,让幸福生活在群众家门口落地生根。
撰文/张莉 崔莉莉 彭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