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削皮、蒸煮、上漆,聆听“烂木头”无声诉说

老人为朽木赋“新生”三十余载

    杨顺兴的第一件作品《鹭鸶》。

    在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四小区的一户普通人家中,86岁的杨顺兴常俯身在一块块看似毫无生气的朽木前,眼神专注得仿佛在聆听木头无声的诉说。这间不大的居室俨然成了一个小型根雕艺术馆,三四十件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静静陈列,从展翅欲飞的“孔雀”到温情脉脉的“母爱”,每一件都承载着老人36年的执着与热爱。

    在看似无用之物中

    发现价值

    1990年的一个平常日子,杨顺兴精心培育三年的金银花意外枯萎。面对这株死去的植物,大多数人或许会选择丢弃,但杨顺兴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当他将金银花的根须从泥土中小心取出时,那些盘根错节的线条在他眼中逐渐显现出一只鹭鸶的轮廓。“丢了,不甘心;留着,没意义。”这句朴素的自白背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态度——在看似无价值的事物中发现潜在价值的能力。正是这种视角的转换,让一株死去的植物获得了艺术重生的机会。

    杨顺兴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对“无用之用”的生动诠释。他专门到花鸟市场寻找那些被抛弃的“死”植物,因为“死掉的植物便宜”。二三十元的价格标签下,是他人眼中的废弃物,却是杨顺兴眼中的艺术胚胎。这种选择折射出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价值不取决于外在标签,而在于发现者内心的眼光。杨顺兴能从最不起眼的树根中预见成品的形态,“我的每个作品,都有名字。其实,在买的时候就大体想好了”。

    创作中

    常向老伴请教

    在杨顺兴的根雕作品中,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作品“母爱”的诞生。原本只计划雕刻一只天鹅,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木纹的走向却自然呈现出大天鹅背负小天鹅的温馨画面。这种创作过程中的“意外发现”,恰恰体现了根雕艺术的精髓——不是强行将个人意志强加于材料,而是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性,与之对话,顺势而为。艺术家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自然协作的伙伴。杨顺兴对待树根的谦卑态度,使他能够捕捉到材料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正是他的作品充满生命力的奥秘所在。

    36年的创作生涯中,杨顺兴仅完成了三四十件作品,这种“低产”背后是对质量的追求。他坦言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求于人”,特别是向曾经从事木模工作的老伴请教技术问题。杨顺兴的“孔雀”因老伴添加的尾羽而栩栩如生,“渴望”因老伴制作的基座而稳固挺立。这些合作成果无声地诉说着:艺术往往源于平凡生活中的互助与分享。

    “烂木头”

    启迪生活态度

    杨顺兴不仅创作根雕,更积极将作品带到社区展览,邀请邻居到家中参观。这种分享行为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成为一种社区文化建设和代际交流的桥梁。当居民们驻足观赏这些从“烂木头”蜕变而来的艺术品时,他们接收到的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希望大家遇到难事不要绝望,说不定从另一方面看,会有更大的生机”。杨顺兴的根雕艺术由此升华为一种生命教育,教会人们以积极视角看待困境与挫折。

    从技术层面看,杨顺兴的根雕遵循着传统工艺的严谨流程:削皮、蒸煮、上漆,每一步都为了赋予树根“新生”。但从哲学层面而言,这个过程象征着生命困境的转化与超越。那些被虫蛀、风化、看似毫无用处的树根,经过艺术家的手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这何尝不是对人生逆境的隐喻?杨顺兴反复强调的“为死掉的树根赋予新生命”,正是他根雕艺术最核心的价值主张——没有任何生命或材料应该被轻易判定为无用,转变视角与用心雕琢可以唤醒沉睡的价值。

    杨顺兴的根雕工作室没有豪华设备,创作材料来自他人眼中的废弃物,创作伙伴是自己的老伴,展示空间是社区活动中心和自家客厅。这种艺术实践消弭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证明创作可以植根于最平凡的生活土壤。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必高不可攀,美就在身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像他对待树根那样,以耐心和爱心去发现、培育和呈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杨顺兴不仅是一位根雕艺人,更是一位生活哲学家,他向我们证明,只要心怀热爱与坚持,每个人都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

    周飞 实习生张斯诺 通讯员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