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相伴55载,眼中只有“我们”没有“我”

    杨顺兴和陈稳娣展示他们平时打的太极拳。

    在东西湖区常青花园第三社区四小区,晨曦微露时,总能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身着素雅练功服,在绿树掩映的广场上缓缓起势,动作如行云流水;夕阳西下时,他们又并肩漫步于林荫小道,背影拉得悠长。

    86岁的杨顺兴和79岁的陈稳娣,用半个多世纪的相守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若有一天只有一人独行,邻居们总会关切地问:“你家老杨呢?”“老伴怎么没来?”这份默契与牵挂,早已成为小区里最温暖的风景。

    “踏实”“爽朗”让他们牵手

    1970年,当时在长江动力公司工作的杨顺兴,经人介绍认识了武汉市内燃机厂的青年女工陈稳娣。没有鲜花与电影,两人在工厂食堂的简餐中聊家常,在汉江边的晚风里谈理想。“他话不多,但做事踏实。”陈稳娣回忆初见时的印象。“她性格爽朗,笑起来眼睛弯弯的。”杨顺兴这样形容妻子。1971年,这对年轻人喜结连理,开启了婚姻旅程。

    婚后,他们相继迎来女儿和儿子的出生。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四口人,陈稳娣精打细算,把做模具的手艺,放到了做衣服上,一家人的衣服大都由她一人包办。杨顺兴则主动包揽家中重活,以及子女的学习辅导工作。生活的艰辛从未冲淡两人的感情,反而让彼此成为最坚实的依靠。

    “他低头不是认输,是心疼我”

    55年的婚姻生活,难免有磕绊。杨顺兴性子急,陈稳娣心思细,冲突常因小事而起。一次,杨顺兴为记录工作灵感,随手拿了儿子的空白笔记本,被妻子责怪“不尊重孩子”。他气得摔本子,陈稳娣也赌气不做饭。但冷静后,杨顺兴系上围裙炒了一盘妻子最爱的番茄鸡蛋,低声哄道:“来尝尝,味道刚刚好。”陈稳娣扑哧一笑,矛盾烟消云散。

    还有一回,杨顺兴因胃病不能吃冷食,看见橙子放在冰箱里就开始抱怨。见妻子沉默,他自知理亏,默默递上一杯温水:“喝点热的,别气坏了身子。”这些片段,恰如陈稳娣总结的:“夫妻吵架,总要有人先低头。他不是认输,是心疼我。”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杨顺兴曾坚持让孙子学医报国,与希望孩子早日成家的儿子争执不下。陈稳娣轻拍丈夫的手:“儿孙自有儿孙福,咱们健健康康的,就是给孩子减负担。”杨顺兴闻言点头:“听你的,咱们跳舞去!”这份“怕惹老伴不高兴”的退让,实则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尊重与珍视。

    “咱们得再活五十年”

    如今,这对夫妻的日常简单却充满仪式感。清晨的太极服是陈稳娣亲手缝制的,“布料透气,衣服宽松袖口紧,打拳时舒坦”;傍晚的散步路上,杨顺兴总会提前擦净长椅上的落叶;女儿寄来的新衣被整齐收进衣柜,陈稳娣却更爱穿自己做的对襟衫,“老杨说显精神”。

    金婚之年,子女们张罗着要办宴席,老两口却婉拒了:“一家人在一起吃什么都是开心的,没有必要浪费。”饭桌上,杨顺兴给妻子夹菜时忽然感慨:“当年结婚,连张结婚照都没有拍过,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啥都不缺,就缺时间——咱们得再活五十年!”陈稳娣笑嗔:“贪心!”手却紧紧握住了他的臂弯。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让小区年轻人懂得了“长久”的真谛:是争吵后的一盘番茄炒蛋,是赌气时的一杯温水,更是将对方的需求置于固执之上的包容。正如社区书记所言:“杨叔陈姨的‘同进同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恩爱,而是五十年如一日的习惯——习惯彼此的存在,习惯为彼此改变。”  

    杨顺兴和陈稳娣用半个世纪书写了一份朴素答案:所谓白头偕老,不过是把“我们”看得比“我”更重要;所谓金婚,不过是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着温柔的光。

    通讯员邓晓 实习生张斯诺

    ■ 本报诚邀金婚银婚夫妇讲述爱的故事

    执手半生,爱意如初。您的故事,温暖全城!

    金婚(50年)、银婚(25年)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坚守。武汉晚报现面向全城征集金婚、银婚夫妻的暖心故事,挖掘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深情,传递家庭文明新风尚。

    征集对象为金婚、银婚夫妻,现居武汉市,身体健康。有意参与者请拨打电话85753995预约。或者关注“长江日报社区行”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金婚征集】,或将相关资料发送至whwb2025@163.com,邮件标题注明“金婚银婚故事”,本报安排记者上门采访。

    感人故事将通过武汉晚报及新媒体矩阵等渠道刊发推送,并有特制礼品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