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惊天“好消息”只为博取关注 深情弟弟妹妹竟是技术合成

别让AI造假蒙蔽老人双眼

    7月2日,一名观众在体验AI换装技术。

    新华社发

    近日,中国电影科技企业展示“一人千面”AI技术。

    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舌灿莲花兜售保健品,背景和神态总是雷同;视频中的妙龄女子声称要做老人的“好妹妹”,却明显声画不同步;手机那头,呼喊求助的儿孙经求证压根不存在……

    如今,AI(人工智能)工具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滥用,专门用来围猎对新技术不熟悉的老人。AI主播播报着各种无处查证的惊天“好消息”,只为博取关注;数字人嘴里说着土味情话,“心里”想的却是老人的钱包。

    混淆视听

    惊天“好消息”哪都查不到

    “儿子,手机上说70岁以上的老人坐火车打折了,”前几天,市民刘先生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她刷到了一则铁路部门为老年人推出五大福利的短视频,“视频中说,7月1日起老年人坐火车有优惠。有这样的好事,我和你爸抓紧去海边找你姑,顺便旅旅游!”

    可当刘先生帮父母网购火车票时,却发现并无折扣。他给中国铁路官方客服12306打去电话,被告知近期并未推出过针对70岁老人的火车票优惠政策。刘先生细查才知道,母亲是刷到了用AI手段编造的假消息。

    从折扣优惠到科技进步,社交平台上,AI主播播报着各种在主流媒体上无法查询到的“惊天好消息”。

    不久前,公婆转发来的一条短视频令林女士哭笑不得。视频中的女主播称,马斯克研发出了一款能生育的女性机器人,3年内就会实现量产上市。“机器人能生孩子,而且只要14万元。”

    这些AI制造的假消息或混淆视听,或匪夷所思,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甚广。早在去年,相关部门就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需进行标识。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AI生成的视频与音频,要么压根没标识;要么虽然标注了“内容由AI生成”等字样,但提示信息字体很小,即便是年轻人也很容易忽略,视力差一些的老年人更难发现。

    匪夷所思

    为了数字人老人要离婚

    “我好想成为你的妹妹。可我每次扯破嗓子喊你,你就像根本没听见似的。”当手机屏幕里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孩含情脉脉地说出这样一番话,75岁的蒋大爷忍不住在视频下留言:“有你这样的好妹妹,是我的荣幸。”尽管视频中女孩的语音和口型明显对不上,有明显的人工智能生成痕迹,蒋大爷却看着高兴,把这个“AI女孩”视为自己交到的真实网友。为此,蒋大爷每天都守在手机前,等着女孩发布新视频。

    像蒋大爷这样被AI数字人牵动心绪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家里老人沉迷AI视频,已经疯魔了。”网友青合讲述了自家老人的遭遇。他的爷爷身体不好,很少外出活动,自从去年他给老人买了智能手机,老人就迷上了刷视频。“一会儿说自己的评论被采纳了,变成网红了;一会儿又说自己中了几千万元的奖,全世界都认识他。还说什么某著名女主持人向他表白,他要跟我奶奶离婚。”青合告诉爷爷,这类视频都是人工智能合成的,可老人家就是不信。

    一位梳着背头、身着正装的中年男子微笑着注视镜头,在屏幕里唱歌跳舞——这是今年很火的“王建国”弟弟。他不时通过“宝宝姐姐”等土味情话和关怀撩拨着屏幕前无数阿姨的心,还常用言语暗示粉丝购买商品支持他。然而,不少阿姨们可能不知道,令她们心动的“王建国”其实是个数字人。

    防不胜防

    AI假儿子一下骗走20万元

    除了骗取老年人的情感与诱导消费,还有一类针对老年人的AI技术滥用令子女们忧心——那就是AI诈骗。

    “妈!我被公司派去沙特谈项目了,这是咱们家附近公园的视频,你看看!”65岁的张阿姨看着视频里“儿子”熟悉的面孔,背景音是金桔树在沙沙作响,她当即转过去20万元“应急资金”。

    三天后,她才从社区民警那里得知,视频里的“儿子”是AI合成的,所谓的“沙特项目”根本不存在。

    利用语音克隆和深度伪造技术,通过模拟特定人员的音视频特征进行“AI换脸”“AI换声”并冒充亲友等骗取老年人钱财,这样的新型诈骗案例日渐增多。

    前不久,央视新闻报道,刘女士接到“孙子”打来的座机电话,称自己打伤了同学,对方要求私了。由于电话中的声音与孙子一模一样,护娃心切的刘女士被骗走了两万元。

    民警分析认为,犯罪嫌疑人可能是通过多次拨打刘女士家的座机电话,逐步收集了她孙子的声音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进行AI语音合成并实施了诈骗犯罪。

    不久前,北京市老龄协会、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也发布专项报告,提醒老年人注意防范AI换脸诈骗。报告指出,老年人因为缺乏分辨能力,已成为被AI诈骗的重灾区。

    鉴别方法

    三招辨别AI数字人

    如何治理技术滥用?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呼吁,要“用AI识别AI”,相关技术团队可开发和部署针对欺诈模式的AI系统,通过话语特征、行为模式等进行识别并报警,利用AI检测辅助老人辨识深度伪造内容。

    一看神态是否雷同,声画是否同步。

    记者发现,无论AI数字人的形象如何变幻,这些账号往往具有以下特征:同一账号下,背景高度相似、人物形象雷同,甚至一二十条视频中,主人公的坐姿和神态都如出一辙;而且,不少AI生成的视频中,人物的语音和口型往往难以准确对应。

    二可要求对方动起来,观察有无破绽。

    安全算法专家朱凯建议,如果遇到疑似数字人直播,可以通过遮挡结合“动起来”的方式,来识别这到底是真人还是数字人——比如,要求主播在摁鼻子或摁脸的同时左右摇晃头部。此外,可以要求对方在脸部挥手、用手指比数字等。真人做这些动作时,脸部表情、手部动作很自然,而如果是“数字人”,可能会出现破绽。

    三是遇反常的“好事”“坏事”都要多求证,认准官方渠道。

    老人在网上浏览信息、刷短视频时还应警惕“好事”和“坏事”。首先,如果信息听起来“太好了”,比如“免费领大奖”“重大优惠政策”等,一定要多方求证。再者,如果看到的信息让人感到恐慌或不安,比如看到与“重大灾难”“紧急情况”等有关的信息,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可第一时间告诉子女,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据《北京晚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