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甸区蔡甸街道茂源社区,54岁的尹君利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尹姐”。七年来,她爬楼为老人上门理发,自己买蛋糕给老人过生日,不惜退掉火车票,陪老人们过除夕……她的银剪裁落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编织出一张细密的关爱之网,将社区的每一份孤独与期盼,温柔地纳入其中。
爬楼的“银发理发师”
茂源社区的老式居民楼里,回荡着尹君利攀爬楼梯的喘息声。2018年深秋,长寿里114号的李道英做完腰椎手术,卧床不起的三个月里,头发蓬乱。尹君利第一次上门时,老人枯槁的手紧紧抓着床单,眼神里藏着难以言说的窘迫。
“婆婆别怕,我给您剪个清爽的发型。”尹君利蹲在床边,碎花围布在老人胸前铺展开来,像忽然绽放的春天。她的梳子轻轻穿过纠结的发丝,剪刀开合间,碎发簌簌落在床单上。一个小时后,镜中的老人露出久违的笑容。此后,每月准时响起的敲门声,成了李婆婆最期待的约定。
这样的攀爬,尹君利坚持了七年。没有电梯的老楼里,她的工具箱磨出了斑驳的漆痕,背带勒出深深的印记。有次在六楼给张爹爹理完发,她扶着楼梯扶手缓了十分钟才站稳,下楼时腿肚子直打战。但只要听到门内传来“尹妹子来啦”的招呼声,让她顿时打起十二分精神。
驱散阴霾的“暖心人”
冯婆婆的世界,曾因视力衰退而日渐灰暗。被家人限制外出后,老人整日对着窗台上的绿萝发呆,话越来越少。尹君利发现后,不仅每周上门,更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办公室”。
她带着新买的放大镜帮冯婆婆读药盒说明,用手机播放老人爱听的楚剧,在打扫房间时听老人讲年轻时当纺织女工的故事。“那时候我们车间的姑娘,个个都有大辫子……”老人的声音渐渐洪亮,手指随着回忆在空中比画。尹君利趁机说:“那我给您留个齐耳短发,既精神又好打理。”镜子里,清爽的发型衬得老人眼睛格外有神。
2020年夏天,冯婆婆突然指着日历喃喃自语:“明天是我生日。”尹君利记在心里,第二天特意买了小蛋糕。当蜡烛点亮时,老人突然抹起眼泪。那天的晚霞透过纱窗,把两个依偎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寒夜里的“追光者”
2019年冬夜的寒风卷着落叶,周婆婆的老伴冲进服务中心时,棉衣上还沾着冰霜。“小尹,她不见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周婆婆,半小时前在菜市场走失。
尹君利抓起外套就冲进夜色。菜市场周边的小巷像迷宫,她和老人的家人分头寻找,呼喊声在空旷的街道上此起彼伏。两个小时后,在十字路口的公交站台后,她发现了蜷缩着的周婆婆。
“周阿姨,我是小尹啊!”尹君利蹲下去握住老人冰凉的手,熟悉的声音让老人混沌的眼神慢慢聚焦。“小尹!”周婆婆的声音带着哭腔,像迷路的孩子终于找到归途。那天回家的路上,尹君利把老人的手揣进自己怀里焐着,直到看见家门才发现,自己的耳朵已经冻得失去知觉。
这样的紧急救援,七年间发生过六次。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通讯录里存着37位独居老人的紧急联系人,备注栏里记着“张爹爹对青霉素过敏”“刘婆婆有高血压”等信息。
不打烊的“亲情驿站”
2021年除夕的烟火在夜空绽放时,茂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灯还亮着。尹君利正在教王爷爷用微信视频,屏幕那头,孙子举着饺子喊“爷爷新年好”。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尹君利悄悄退到厨房,给锅里的饺子添了瓢热水。
那年春节,社区有八位老人因特殊情况无法与家人团聚。尹君利退掉回老家的车票,把服务中心变成了临时的“家”。她贴春联时踩在板凳上的样子,像极了在自家忙活的女儿。当老人们举着手机给远方的子女看满桌菜肴时,镜头里总少不了她系着围裙忙碌的身影。
七年里,她错过了女儿的三次家长会,缺席了丈夫的生日宴,却从未错过一次与老人的约定。女儿曾在作文里写:“妈妈的手机里,存着的老人照片比我的还多。”
生长的“爱心根系”
“尹姐,这个推子的角度怎么掌握?”周六的培训课上,年轻志愿者李金周举着工具问。尹君利的笔记本上,贴着不同发型的示意图,标注着“老年人发质偏软,剪刀要斜45度”等细节。七年来,她参加了12期专业护理培训,把学到的知识变成300多页的服务笔记。
在她的带动下,社区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47人。退休教师张阿姨负责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快递员王璆每周帮忙买菜,就连高中生袁旻祺也会在周末来陪老人读报。他们带着各自的技能,像毛细血管般延伸到社区的每个角落。
2023年重阳节,尹君利带领志愿者们办起“银发时装秀”。当李婆婆穿着新剪的发型走在红地毯上时,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老人摸着头发说:“这辈子都没这么风光过。”
如今,尹君利的工具箱几经更迭,那把银剪也被岁月打磨得愈发锋利光亮。七年光阴,300余次理发,500多小时守护陪伴——她或背着工具箱疾行于楼栋之间,或静坐老人身旁细听絮语。提起“尹姐”,社区无人不竖起拇指,眼中盛满敬意。
通讯员余晓芬 实习生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