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多方联动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工作人员查看村湾建设。

    产业发展小组打理经济景观树木。

    刘家湾村“数据标注室”工作场景。

    新洲区凤凰镇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 周德平    

    【案例背景】

    小村庄的治理困境

    刘家湾村位于新洲区凤凰镇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处新洲、麻城、红安交界处,属武汉市重点脱贫村。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偏大,后备力量匮乏,集体经济年收入不高,面临队伍老化、产业单一、增收困难、人才外流等基层治理难题。

    【治理办法】

    多方联动 构建治理新生态

    党建引领

    筑牢基层治理“主心骨”

    今年以来,新洲区委社会工作部将该村列为18个全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验试点村(社区)之一,该村优选苗子加强“两委”班子,打破地域限制,从大学生、退役军人、创业能手中选拔6名青年骨干进入“两委”,班子平均年龄降至38岁,大专以上学历实现全覆盖。

    为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一方面推行“一委包两组+双岗双责”机制,要求村干部同时分管民生实事与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创新“红榜积分制”,将茶园管护、数据标注等20项工作量化赋分,季度公示排名。老党员刘保祥带领小组以320分季度积分拔得头筹,村集体项目推进效率显著提升。   

    同时,刘家湾村注重实训赋能“强本领”,采取“走出去学先进、请进来教方法”的方式,组织干部赴浙江安吉学习“两山”转化经验,引进全市首个村级AI数据标注车间,村党支部获评“武汉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

    深挖资源

    塑造立体产业链

    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借助乡贤力量,以“乡贤能人带动+社会服务集群发展”思路,成功引进田源生态农业、杨梅园等9家企业。优先成立劳务合作社,提供茶园管理、苗木养护等近百个岗位,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创新“村集体+企业”持股模式,变项目资金为股金,村集体年增收超15万元。

    刘家湾村挖掘立体农业潜能,盘活丘陵资源,建成“680亩茶园+250亩苗圃+38亩杨梅林”产业带,配套200头肉牛场与光伏电站,形成“种植+养殖+能源”的循环发展体系。通过“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农闲日薪150元,依托“合作社+大户”统一收购,每年助销果蔬12万斤,促进户均增收。

    数字赋能

    打造就业新路径

    刘家湾村抓住数字经济机遇,联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建成全市首个村级AI数据标注工作室。学院捐赠设备并免费培训,28位农村宝妈经10天培训即可上岗,日标注图片视频超2000张,月入3000元。该项目带动周边160余人就业,为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蹚出“家门口就业”新路径。

    【成效与启示】

    如今,刘家湾村党组织领导力提升,年轻化、专业化班子成为治理核心,项目落实效率提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观。

    未来,刘家湾村制定了三大攻坚计划:一是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计划”,2025年前培育2名“懂电商、通数据、善治理”的复合型村干部;二是开发杨梅深加工产品,扩建2个数据标注车间,新增就业50人;三是建立“乡贤人才库”,定向培养数字治理人才,吸引3—5名人才返乡创业,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基层治理没有终点。刘家湾村将继续发扬“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深化治理、做强服务、促进共富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贡献更多可推广的基层智慧。

    通讯员赵莹莹 王加志 实习生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