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武汉晚报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社区微改造架起居民“幸福梯”

    龚家岭社区书记与小龚家岭居民商议安装楼梯扶手。

    居民给社区送锦旗。

    龚家岭社区网格员帮扶老人出行。

    蔡甸区蔡甸街道龚家岭社区党委书记 周骏    

    【案例背景】

    龚家岭社区基础设施老化

    龚家岭社区老旧住宅集中,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其中,小龚家岭130号楼栋旁的悬空楼梯是周边50余户居民日常出行的必经之路。该楼梯呈“7”字形,一侧无护栏,台阶狭窄且磨损严重,雨雪天气湿滑难行。面对这一民生痛点,龚家岭社区党委将其列入民生实事清单,决心通过微改造提升居民出行安全,同时以此为契机,探索“党建引领+居民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治理办法】

    以微改造为契机

    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

    一、三级联动聚合力,多方协同破难题

    社区党委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党委统筹+部门协同+居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党建引领,统筹资源

    龚家岭社区党委以“便民扶手”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成立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的便民扶手改造专班,与共建单位蔡甸区应急管理局对接,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形成党委统筹把方向、资源联动聚合力的联动统筹。实施“三张清单”工作法,通过“党员联户”走访收集居民意见,整合辖区共建单位可提供支持项目,形成“扶手改造+照明升级”项目清单。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党员亮身份,认领“质量监督岗”,带动居民担任“民情联络员”,组成“邻里帮帮团”,参与施工协助、日常维护等工作。

    居民议事,民主决策

    通过“小板凳议事会”组织居民代表、楼栋长、老党员等召开专题讨论会,收集意见建议,最终确定“防滑扶手+智能照明”的复合改造方案。

    针对部分居民提出的“夜间照明不足”问题,社区追加预算,在楼梯两侧加装太阳能感应灯,实现“天黑自动亮、天亮自动熄”的智能化管理。

    二、“双线监督”机制,居民验收提升满意度

    党员监督小组全程跟进。由热心老党员组成“质量监督队”,每日巡查施工现场,发现并整改材料厚度不足、焊接不牢固等问题,确保施工符合标准。

    居民参与竣工验收。工程完工后,组织居民代表进行实地体验,对扶手稳固性、台阶防滑效果、感应灯照明亮度等进行评价,居民纷纷表示满意。

    三、智慧赋能长效管护,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社区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组织志愿力量参与维护。发动居民成立“护梯志愿队”,每周巡查楼梯状况,清理杂物、检查设施,形成“人人爱护、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成效与启示】

    让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

    改造成效:

    微改造后,该路段安全隐患彻底消除,社区凝聚力显著提升。居民出行效率显著提升,夜间照明有保障,居民夜间出行安全感大幅增强。同时,带动了近10名居民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居民余秀珍感慨:“以前各扫门前雪,现在大家主动维护公共设施,邻里关系更和睦了。”

    经验启示:

    “察实情”解民忧。社区工作要走出办公室,在家长里短中听真话,在街头巷尾看实情,真正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沉下身子,才能发现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

    “出实招”办实事。面对群众诉求,既要用心更要用智。从防滑扶手的材质选择到太阳能灯的安装角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为民服务的诚意。社区工作就要像绣花一样,在细微处见真章。

    “求实效”惠民生。为民服务不是一时一事,而要建立长效机制。通过组建“银发护梯队”、开通“民情直通车”等创新方式,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基层治理的温度,就体现在办好一件件民生小事、民生好事、民生实事中,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民力,共建美好家园。

    通讯员裴帆 实习生何秉峰